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中国式相亲市场,就像古罗马的斗兽场。有多少人,能毫发无损地走出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0  浏览次数:61529
核心提示:我严重怀疑,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们,其实是《中国式相亲》的资深编剧。上海相亲角里的一位大爷,坚持说“有学历才有钱”、“月薪1万是讨饭”。瞬间炸出了无数网友,高喊“丐帮复活了”。
   我严重怀疑,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们,其实是《中国式相亲》的资深编剧。
 
  他们凭借自己对婚恋的丰富见解,强势霸占了最近几天的热搜榜。
 
  上海相亲角里的一位大爷,坚持说“有学历才有钱”、“月薪1万是讨饭”。瞬间炸出了无数网友,高喊“丐帮复活了”。
 
  他93年的女儿在美国,刚读完硕士,准备去硅谷发展。征婚第一条就得看学历,“学历都没有,拿什么去挣钱?”
 
  大爷摆出自家一年挣三百万的高学历外甥,说这才是“挣钱”!你们那种月薪5千、1万的人,是“打工”,是“讨饭”。
  能跟这位大爷当场呛起来的,是另一位大妈,她儿子大专毕业。
 
  大妈虽然自己是红娘,但是自家91年的儿子还没找到对象。
 
  184cm的身高、长得帅、有婚房、工资高,统统不顶用。一个“大专毕业”把无数人吓跑了。
 
  我怀疑大妈内心的感受一定是:这届相亲角不行!
 
  在她看来,优秀的儿子不应该被相亲文凭歧视链拖累,“你们本科工资还不一定有我们高啊”。
  山西一个大妈,家有28岁的硕士女儿。
 
  一个为儿子找对象的男家长,充满自信地向大妈介绍道:我们有5套100多平米的房子。
 
  但是山西大妈不屑一顾,“我女儿不是来找房子的!”
 
  网友赞道:真是一股清流。
  在相亲角里,还有一个年轻的声音。
 
  一个31岁的海归小伙带着外国朋友,把上海相亲角当景点在逛。
 
  长相清秀的他,被不少阿姨看上了。但听说他不是本地人之后,阿姨们由衷发出了感慨:为什么不是上海人?
 
  看到许多相亲广告里都写明了“女性无同居史”,他表示无法理解。
 
  “一个女生没有同居史的话,我会严重怀疑她是否是一个正常人类。”
  相亲角里难免有各不相同的要求、相互碰撞的婚恋观。
 
  虽然偶有一些出位的言论,但在下面这位甘肃大爷面前,我瞬间把以上所有都给忘了。
 
  相亲人肉市场:人家的女儿卖20万,
 
  凭啥我家女娃卖不起价钱
 
  这位甘肃正宁的媒人“老炮儿”说了段话,非常耸人听闻。
  甘肃正宁当地的媒人“老炮儿”说,一般女孩的家庭会收20万彩礼,而“卖”不起价格的女孩子会被人笑话
 
  网友纷纷吐槽:简直不拿女性当人看!
 
  此事发生于甘肃正宁,明晃晃的价格标签,和赤裸裸的“卖”字,让人瞬间仿佛走进了“人肉市场”。
 
  这种物化女性的观念背后,当地的男性也被结婚的负担压得苦不堪言。
 
  在当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农村里,七八个男孩排着队跟一个女孩相亲。
 
  失去主动权的男士们,面临的“脱单”机会窗口相当狭窄。
 
  男方需要具备的条件,往小了说,是不能抽烟、近视。
  往整体上说,是要有房有车,再加二三十万元的彩礼。
 
  一个父亲说,一家年收入才5、6万,为了给儿子小徐讨媳妇,总不能不吃不喝攒6年钱吧?
 
  所以只能跟亲戚借,跟银行借。而这,是当地的常态。
  如果你有机会去甘肃正宁,不要对街头唰唰数着钱的现象表示惊讶。
 
  这些焦虑的爸爸们只会告诉你,唉,给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又涨了一万五六啊。
  相亲环境这么恶劣,还相吗?当然啊!
 
  刚结束完一场相亲的小徐,虽然在吐槽全程冷漠,发言不多于10句的女方,但他还是抓紧时间相了一次又一次。
  几次下来,他终于跟一个女孩发展到见过父母的程度。算是万里长征路,有了个好的开头。
 
  一天,下着大雪,小徐赶到女方家,为了给女孩姑姑的孩子庆祝满月。
 
  没想到,他隔着窗户发现,自己的相亲对象在跟别的男人相亲。
 
  他气愤得当即掉头就走,一头扎进飘雪的街道上,颇有点壮士断腕的气魄。
 
  但是找回理智后,他又走了回去。
  在女少男多的地方,相亲对男方来说就是这么残酷,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人家女娃卖二三十万,凭啥我家只卖七八万”的“新民俗”了。
 
  你看,一进到相亲市场,就像走进了“人肉市场”,每个人都打上了标签,待价而沽。
 
  女人过了30岁还去相亲?
 
  那你真是勇气可嘉哦
 
  在男多女少的地方,男性身处的相亲角斗场竞争异常激烈。
 
  而到了一线城市,“剩女”现象变得尤为突出。
 
  比如在上海,单身男女比例一度达到1:4,其中尤其以30到35岁的女性居多。
 
  前段时间,有一个83年出生的海归美女以身试法,跑到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征婚。
 
  她才在里面待了5分钟,就受不了。
  在她自己写的相亲广告里,有许多个人亮点,包括英国艺术硕士毕业、一等荣誉学位、性格独立。
  大爷大妈们却对这些毫不关心,上来就问:你多大?
 
  当得到“83年”的答案后,大妈脸上的表情非常值得玩味。
 
  那句“噢”和歪头的动作里,至少杂糅了惋惜、怜悯、看笑话多种情绪:
  为自己的孩子来找对象的大爷大妈们,还提出了一些创造力惊人的相亲实用论——
 
  1.女的就是房子,年纪轻就是地段好,漂亮就是房型好。
 
  像海归美女这样的情况,在大爷大妈的眼里,就属于房型很好的郊区房,但没人会去买。
  2.男人就是银行卡,但是女方不能嫌这张卡里钱不多。
 
  因为优秀的女孩太多了,月薪过万的女方看不上月薪3、4千的男方,所以35岁以上的女孩有50%是要终身单身的。
  3.女生书读多了不好,没男的跟你配对。
 
  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本科毕业就可以了!”老大爷信誓旦旦道。
  条条都不符合这些论调的海归美女,被损友们送上“最美郊区房”的称号。
 
  按不成文规矩,男性征婚广告必须写上是否有车有房,这是硬通货。其他诸如学历、年龄、个人经历统统不重要。
 
  女性则截然不同。年龄才是因变量,女性年龄越大,越无人问津。如果不超过30岁,还皮肤白皙、长相佳、会做饭就更好了。
 
  从去年《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的刷屏,到这次的“郊区房”论调,许多网友又被深深刺激了一把:
  年轻网友多数觉得,大爷大妈的观念太过陈旧,尤其是有关女性的论调;
  不少网友直接放话,不嫁总行了吧。
 
  回忆起过往种种奇葩相亲新闻,不禁让人感慨,人一相起亲来,真是容易怀疑人生。
 
  因为,残酷的相亲从不给人留活路。
 
  说个恐怖故事:
 
  相亲里没人能毫发无损
 
  在相亲市场上,女性被摆在台面上挖苦,尤其是学历水平较高、年龄稍长、经济和人格独立的那撮人。
 
  一个在京城干了47年红娘的人说,不少来相亲的女性都是硕士博士,但男性大部分是本科大专。
  高学历藏不住的情况下,为了不“吓怕”男方,不少人选择了瞒报收入。“有的姑娘月入3万,但是在资料里只写1万”。
 
  在新一代女性看来,相亲市场设立的某些标准是非常反智的。因为她们追求的,是良好的教育、经济独立、靠自己。
 
  你看,不仅男性会被挑三拣四,结个婚得掏空积蓄、背上贷款;女性也被当成明码标价的商品,被物化和歧视。
 
  像这样特别奇葩的相亲故事,还有一箩筐。
 
  之前有个姑娘发帖求助,说被相亲对象骗得很惨。
 
  男方实际身高从说好的170cm缩水到163cm,说好的“宁波有婚房”也变成了“离宁波市中心30km的一套房”。
 
  最过分的是,相处半年后的订婚宴上,这姑娘发现相亲对象是秃顶!严重秃顶!
相亲19
 
  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被逼成了细心的“手帐爱好者”,真让人感慨:相亲市场里,要保持体面地进退,真不容易。
 
  相亲市场里的男士,不仅被剥夺了“秃顶”的权利,还被剥夺了穿特步鞋的权利。
 
  之前就有个阿里巴巴工程师,因为穿特步鞋去相亲,被女方拒绝了。
  除了穿着有要求,存款数也是一大灾难现场。
 
  郑州一个有车有房的30岁网友,被一个93年刚毕业的女孩狠狠鄙视了一番:30岁的人没100万存款,等着打一辈子光棍吧!
  除了这些,普通网友的血泪相亲史其实也相当“精彩”,每每看到,都觉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女性容易被问是不是处女:
  某些职业的人容易歧视其他职业的人:
  长得不像仙女的,会被强制去整个容再出来见人:
  在明码标价的相亲池里,我们不谈一见钟情、不谈衣袂飞扬的裙角、不谈白衣飘飘的年代,只看年龄、存款、不动产等硬邦邦的词汇。
 
  男女双方的匹配,一旦用冷冰冰的算法去凑,就像商场博弈一样,很容易就往撕逼、互相觉得对方是奇葩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婚恋观里,男方挣钱要比女方多、有房有车;女方必须贤惠顾家、不能太强势……
 
  这些陈规俗套,对任何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晚一点结婚
 
  有关系吗?
 
  到了长辈认为的“该结婚了”的年纪,我渐渐发现,留在家乡发展,在父母身边,有时候挺难熬的。
 
  我一个西安朋友,为了逃避父母的催婚,从西安逃难似的跑到了杭州。
 
  在西安,她本来有车有房,生活安逸,工作轻松。父母们觉得,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对象了。
 
  26岁那年,她突然发现,催婚成了生活的必需品,被父母见缝插针在每一次对话。
 
  父母的口头禅,变成了“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为了让你上个好大学,将来嫁个好人家”。
 
  平时很少联系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跟父母联手起来:打电话也催,视频聊天也催、春节回家也催、别人家孩子结婚了也催。
 
  曾经,我朋友就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表现好。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了。
 
  “在农村,一人不结婚,全家抬不起头”。
 
  我朋友反复思考后,直接裸辞,去了1300公里外的杭州重新开始。
 
  最近看到她更新自己的状态,晚上11点回到十几平米的出租屋,成了她的日常。
 
  但她说,离开催婚的源头,靠自己争取经济独立的自己,很开心。
 
  像她这样,在催婚、剩女、贬值等价值观的交织下,努力为自己松绑的人越来越多了。
 
  调查显示,大部分女性能接受自己的单身状态,并不急于结束单身。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