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推荐 » 正文

感知的联觉:跨媒介生态下“电子榨菜”观看行为探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15  浏览次数:156966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丁 伟】河南报道:“观看”是一种简单平常的事,是人人皆知的。然而“观看”远比我们平常的理解更复杂,其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观看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伯格说“看在语言之前,孩子们先是看、然后是认、最后才是说。”人对事物认识的次序是由感觉→知觉→理性。在对图像的感受上,视觉应占主导地位。
  本报讯【记者袁宏太  通讯员丁 伟】河南报道:
       南京艺术学院  胡钥清  胡文天
  摘要:在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今天,“电子榨菜”因具有陪伴和消遣的作用而在短期内收获大量拥护者,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孕育出社会新景观。“电子榨菜”的出现是由媒介技术的演进更迭所驱动的,其作为媒介呈现的新形式,也表征着具身观看的新范式,打破了媒介间性的界限,将影像与食物相连接,实现了视听与触嗅的联觉体验,这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类的延伸”观点高度契合。本研究以跨媒介生态为基础,探讨了“电子榨菜”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特性,并分析了“食用者”在观看过程中的心理倾向,试图窥视其如何利用影像技术构建一个基于身体欲望的观看美学,从而重新塑造个体的观看行为模式。
  关键词:“电子榨菜”跨媒介观看行为感知联觉
  饭菜端上桌,支起手机、解锁屏幕,追剧集综艺纪录片,刷各类短视频,然后津津有味地对着屏幕边看边吃,正在成为很多人用餐时的新姿势。近几年,热播剧、精彩体育赛事、各类娱乐综艺节目,以及影视精彩解说等产品层出不穷,成为了当代年轻人打发休闲时光的“精神零食”。用榨菜作为下饭菜是国人历来用于解决食物枯燥问题的方式,只需要一包榨菜就可以让这顿饭菜的口感变好。同理,“电子榨菜”也指青年就餐时“下饭”用配菜。其实,“电子榨菜”并不规范,它可以泛指所有在就餐过程中所看到的流媒体产品,从电视剧到电影,从短视频到综艺再到直播。从样式上看,“电子榨菜”具有似曾相识、亲切放松、不费脑筋等特点,即使受众边走神边吃东西,也完全不会影响其视频信息接受。“电子榨菜”不是对内容加以约束和限制,而是在行为耦合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它既不完全受主体“行动”的支配,也不单纯由客体的“存在”所决定,即为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互动,由此产生的一种“经验”,其只是存在于主体的意识之中。基于此,可以说“电子榨菜”就是一种“经验”,以“现象”的形式呈现在主体意识中。
  一、“电子榨菜”的媒介情境
  “观看”是一种简单平常的事,是人人皆知的。然而“观看”远比我们平常的理解更复杂,其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观看是认识事物的起点,伯格说“看在语言之前,孩子们先是看、然后是认、最后才是说。”人对事物认识的次序是由感觉→知觉→理性。在对图像的感受上,视觉应占主导地位。透过观看我们获得影像的感受和感知,并透过感性认识上的合理反思来获得对于影像的体认与评估。近代以来,基于笛卡尔的“我思”之上,费尔巴哈提出了“正确观看”的观点,即将视觉划为精神的范畴,该理念将除了眼睛以外的器官都归属于腹部,而眼睛属于头部,一直到二十世纪,针对“观看”的相关研究,逐步以“身体”为对象。我们看周围事物的同时,也就奠定了我们自然地理上的地位;通过和他人互看来建立社会地位;看图像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理解与看法。
  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在研究观看行为方面,逐步从视觉抓变为技术本身,依托各种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等,使得观看主观能动性得到强化,由此生产出了大量的内容,在新媒介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其不再游离媒介而与媒介相互嵌入、整合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单位参与到新阶段传播实践中,进而形成了多维度交叉、多渠道融合的新领域。针对该研究领域,“电子榨菜”的出现,使得媒介情境下,观看感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一)媒介情境的独特性:由食物到影像的融合
  梅罗·维茨认为,社会中媒介的变化会对社会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改变了社会环境,最终又影响到人的行为,当今社会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环境,由此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电子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推动了社会情境范式变革。电子媒体的普及使社会环境和人们在社会中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在这过程中,地域转变为了一个空间的载体,而它所承载的内容则取决于媒介的选择。媒介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消除地域间的差异与特色,重新界定主体在空间中的行为合理性。以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争夺场地(广场舞和球场)事件为例,实际上是由掌握媒介话语权的一方来决定这个空间是用作球场还是舞场,它还决定着能否在这里比赛或舞蹈,所以竞争的第一步通常不在于把对方赶走,而在于抢对方的球儿或音响,一旦媒介被摧毁,就不可能产生媒介情境行为。行动受到媒介的支配,媒介、情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广场舞为例,这一情境行为催生了“广场舞”这一新媒介形式,此过程清晰地展示了情境行为如何界定媒介与主体的关系。
  “电子榨菜”可被视为一种融合性媒介,其核心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为的逆向性所塑造的。麦克卢汉对媒体整合较为关注,认为媒介的存在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影像”和“食物”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存在相互解读、影响、填充和互动的关系,这逐步推动了原有媒介的“重新媒介化”的发展,最终孕育出了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即“电子榨菜”。媒体的整合使媒体环境具有其独特性:其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在于观看方式的差异;相较于传统的流媒体,“电子榨菜”是伴随着吃饭行为而发生的;同时也与其它伴随式观看也存在差异,因为“电子榨菜”的观看行为与伴随行为是平行进行的,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或明确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电子榨菜”不属于媒介预设的产物,而是主体在物质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意识地与媒介相结合形成的。(1)这种结合以媒介融合的方式呈现,推动了主体行为模式的创新。因此,从媒介、行为和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其不单单是一种依赖媒介情境而产生的观赏行为,更是一种由主体行为实践所界定的媒介行为。
  (二)媒介情境的交互性:由视听到触嗅的延伸
  媒介间性构成了20世纪艺术与媒介的主导潮流,它是跨越媒介而又超越互文性之外的“符际”性。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克劳斯·延森将媒介间性界定为“不同传播媒介之间存在着形态,所指涉及制度之间相互连接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电子”和“榨菜”之间具有较高的适配度。一方面,榨菜属于快餐式的食品,而“电子榨菜”所推出的就是无门槛、轻松、精彩的短视频,不受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榨菜可以激发人的食欲,而当前自媒体短视频的内容正是由于新颖、独特让人欲罢不能,给人带来轻松与愉快的感受。
  “电子”与“榨菜”之间媒介间性,进一步消解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同时让两者给人一种紧密相连的心理感知。另外,“食物”与“影像”的结合本身目的性就很明确。它们在多个感官层面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给人的感知带了一定冲击,由此让视听的感知转变为对食物的感知。
  “电子榨菜”具有刺激味蕾的效果,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其一是顺势型下饭菜,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类记录我国各个地方美食的作品,以食物引起胃口,由此强化了现场美食的震撼感,同时也让美食进一步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其二是补充性的下饭菜,若视听缺失,那么就会引起情感的缺失及内心的迷茫。通过“食物”和“影像”的完整感知,可以让视听的缺失予以消除,进而构建出了一个轻松的、愉快的、舒适的环境。其三是降解型的下饭菜。如经典影视解说、技能学习视频、短视频等等,这些作品以解说、精彩剪辑等方式,对原作进行分解,使得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类似于将一些难以吸收的食物进行分解,便于观众摄取和吸收,由此可以提高观看者的积极性。
  二、“电子榨菜”的观看意旨
  (一)时间仪式:加速社会下的观看自主权回归
  从“食”走向“观”,其第一意旨在于同时性,“电子榨菜”与其说是吃的礼仪,毋宁说更像是时间的礼仪。哈特穆特·罗萨在其著作《新异化的诞生》中对加速的定义主要分为为三个方面,分别为生活步调、科技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其中,生活步调的加速,主要体现在衡量可定义的动作消耗时间间隔或“单位”减少、动作时间和体验时间“压缩”等。由于“电子榨菜”所呈现出的“高效”的特征,为此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将成功量化为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成果,加速行为有其铁证如山的正当性。(2)人们可以边用餐边观看,借住对经验范围的扩大,实现“当下”时长的延长,另外借住选播、快慢放、拖放等方式,可以让内容的吸收量得到提高,这些技术发生的抵抗往往是随机的,以自助的、不自觉的形式展现踹你,观看主体仅仅能从提前布置的场景中获得少量的“果实”,不可能与加速机制公开的分道扬镳。相关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电子榨菜”的内容主要通过短视频来呈现,长电影则倾向于放弃。与欣赏影像内容相比,丢弃意向是它的第一大作用。“电子榨菜”弃置意图就像垃圾袋的利用意图一样,裹挟了碎片化时间与图像残余物,只有通过弃置才能确保价值回收。“饭食七分饱”被视作是过度摄入食物中解脱出来,“电子榨菜”则是因为食物过剩,所引发的身体内部的不适。为了夺回观看的自主权,主体必须切断流媒体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
  另外,如果对“吃”进行语义辨析,可以发现“吃”通常被用于描述掠夺,长大后如果家长权力欲过强,孩子就很难拒绝家长喂的东西。喂养中隐藏的逻辑是:我所给予的食物,你们必须愿意接受。更进一步传达出一个讯息:我给你们喂饱了食物,你们如何能拒绝它?这种“你们一定要收下我喂的食物”的威胁,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空间。所以当我们遭受剥削、伤害和压迫的时候,就有一种“吃”“压榨”“敲骨吸髓”的感觉;“被控制”即为“被吃死了”,从中可以看出,权力者就是吃的主体,“电子榨菜”的客体就是食物佐料。传统媒介同样也有“食”与“观”,然而观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电视机变得越来越大了,观众也就只能积极地走上前去,放下架子,放下角度,释放出所投范围内的光影。拉康镜像理论指出,为肯定自身,需要借住他人的评价,而观者往往会被电视眼光所忽视,由此让观者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当错过了某个电影和节目,往往会引起较为沮丧的心理,引起这种情绪真是因为没有“节目看了”。“电子榨菜”的受众不寻求他人的认同,他们注重的是“剩余观看”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观看者成为了权力宰制的主体,掩盖成了吃带来的好处,所以,这就是不屑,监督式,不费力。
  (二)沉默空间:他者凝视的回避与影像装置化
  个体原子化是源于现代的流动性,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减少主体间的联系,使得个体的正义性得到强化。这种趋势使得观看行为逐渐与社会公众割裂。然而,尽管个体试图脱离公众,却仍无法完全摆脱他人的关注。从社会角度分析,个体的私人领域还是会受到他人的侵犯。依托音乐、视频等各种介质,主体将地域的差异化进一步弱化,摆脱了凝视的禁锢。然而,其结果会催生了“沉默空间”与“普遍他域”,剥夺了故事、认同与记忆,主体差异性也会淡化。基于此,媒介决定了主体的经验,其获得的“体验”也是媒介所赋予的。媒介主宰了主体经验,导致真实体验匮乏,使人陷入尴尬处境。(3)
  “电子榨菜”则通过新型空间场域调和了媒介、主体与他者的关系。移动设备如桌上的氛围灯般闪烁,将图像融入桌面,成为增强现实的调味装置。它不仅是一种复合时空体验,更让主体在媒介与他者间找回自我,重掌观看自主权。影像成为一种经过仔细选择,放置和欣赏的器具性实体。加之小屏化技术的出现,影响到了“画框”和“窗框”的透明度,导致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轻松地越过屏幕,在空间中自由移动。前景为喜爱的食物,悦目的器皿,后景为无处不在的书籍和精美的室内摆件等,这是一种平和而亲切的日常生活空间,通过图像的巧妙装置,成功地平衡了观看的场域。它不仅使人们得以摆脱“全景式敞开式监狱”,同时也使得媒介对于身体的拦截得以持存。
  三、“电子榨菜”的观看范式
  主流大众传播研究范式下的“身体”是一种“不可见”的边缘化生存状态。长期以来,大众传播研究所预设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传播更多地建立在心理上的交流与交往之上,而身体之于传播处于次要地位。多是因为一方面大众传播研究受到传统主体哲学的冲击,一直以来,西方哲学有存在贬低身体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体感官的截除较为重视,由于媒介技术的干预,导致感知系统的整体性缺失,整个躯体也土崩瓦解,为此无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播单位,进而无法实现学习,获得承认。基于现象学理论和技术哲学,加之当今社会认知理论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类智能媒介的出现,如虚拟现实技术、移动设备等等,逐步还原了传播过程中的躯体,实现了躯体的强化,甚至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为此,躯体成为了智能传播活动环绕进行的核心,智能传播也出现了具身转向。
  (一)身体媒介化:具身体验的重塑
  “电子榨菜”通过图像与食品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感官影像系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结合,进一步扩展了人体的感知范围。梅洛·庞蒂倡导用身体来替代意识,由此提出了新的观点---“具身之主体性”,他指出身体与周边环境发生的关联,由此形成了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主体理解为“身体主体”。长期以来,身体的介入实现了对“完整电影”的感知,无论是3D影响、AR技术等,都是借住各种先进技术丰富人体的感知,从而让人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电子榨菜”的出现,使得人的身体与媒介之间沟通更加直接,在身体的界面前搭建了一个影响,利用这种方式,实现主体与环境的互动。戈夫曼认为这种互动行为就是人体的一种表达方式,“电子榨菜”的核心特征是互动性、娱乐性、游戏性和构想性,利用各种操作,让身体感受到多个维度的感知,给主体带来较为真实的“虚拟体验”。
  另外,身体介入不仅增强了观看的沉浸感,还拓展了情绪记忆的范畴。德约·杰维奇等科学家的实验证实,气味能够激活与长期记忆存储相关的海马体以及与情绪处理紧密相连的杏仁核等大脑组织。因此,“可食用型影院”等概念应运而生,其与“气味影院”实际上是尝试通过嗅觉和味觉的介入来具身观赏的。(4)嗅觉要素既能实现个体记忆,也能实现集体场景唤醒和串连。“普鲁斯特效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利用特殊的气味,可以让人们重新回忆起以往发生过的事情。法国的普鲁斯特在所著的《追忆似水年华》一书中就描述了一段这种效应的现象,主人翁在品尝甜点之后,唤醒了他童年时光的回忆。在这里,“电子榨菜”表现为一种明显的意识,实践的手段借住了主体行为来实现,使得技术、环境、身心都融合在一起,可以避免媒介技术失控引发的各类问题。我国的王坤宇指出,在技术浪潮推动下,系统主体对其理解的那天必将到来,未来媒介技术、客体环境、主体及人的身体会逐步融合,由此构成一个融合体系,其可以技术赋能于人的身体,并且它强调了主体在场的重要性,并有效地抵御了技术对人类存在的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榨菜”正是让系统主体获得强化的一种形式。(5)
  (二)媒介身体化:观看欲望的创造
  “电子榨菜”观赏过程始于肉体感知,从精神、文化和道德的束缚中脱离,又回归到肉体本身,转化为一场基于生理、肉体欲望的创造性行动。人正是在身体媒介化过程中感知、储存和传递信息,乃至达到美。媒介是一种信息,它透露出人和身体、媒介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介做为人类的外延,不论是口语,文字,印刷术到当代电影、电视,皆可视为我们生理上的下注。人对身体感官与权力通过工具进行延伸这一过程又可称为身体媒介化。“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当从正确的角度出发,而非始于“灵魂”;更根植于身体、姿势、饮食和生理学的实际体验。这些具体元素构成了观赏的基石,而其他层面也是由此逐步衍生而来。”尼采主张以“身体是准绳”来重新评估所有的价值,而“电子榨菜”的观赏行为也是基于身体来衡量观赏价值,其目的是满足身体的欲望。福柯“自我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要发掘自身的潜在力量,通过社会的历练留下深刻的烙印,借住全新的方式构建经验与教训。基于该理论可以发现,“电子榨菜”不仅仅局限于观看,同时又是通过观看行为范式实现表达身体欲望的过程,创新性的实现了身体美学的前置化,即反抗媒介对身体持存的截除,置身于媒介情境舞台之中。
  参考文献
  (1)(2)(3)(4)(5)叶林.“电子榨菜”:媒介融合情境下的技术具身与观看重构[J].视听,2023.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