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留守儿童的别样“六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04  浏览次数:104968
核心提示:留守儿童的别样“六一”
    郑州6月3日清晨6点多,在国家级贫困县鲁山县瓦屋镇的街上,一群孩子正在朝阳的光辉中列队前行。这次,他们不是一早去照看自家的牲畜,不是赶着天气凉爽下地收麦,而是去过一个别样的儿童节。上午10点多,瓦屋镇的41名留守困境儿童坐在车上正热切地张望着窗外,他们的年龄从8岁到13岁不等,全是品学兼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和留守儿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到大城市,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惊喜和一丝的怯生。
    这一天的郑州之行被安排得丰富多彩。10点半,孩子们在人民会堂一楼礼堂,欣赏儿童剧《阿狸梦想之城堡》;12点半,集体乘坐地铁,第一次感受在地下跑的“火车”;13点半,在郑州肯德基高新区万科餐厅就餐,参加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六一”小候鸟故事会活动;15点,参观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16点,参观郑州大学图书馆;17点,游览郑州大学校园;17点半,郑大餐厅就餐;18点半,返程。
    对于很多城里娃来说,旅游、美食、丰富多样的兴趣班触手可得,而对于很多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们来讲,一次大餐、一场电影都是奢望,更不用提去大城市旅游、参观大学校园了。第一次来到省会郑州,见到了电视中才有的高楼大厦,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人工智能机器人、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听震撼,第一次游览大学图书馆,深陷“书海”……每一个“第一次”都让这些孩子们激动不已。
    来自瓦屋镇刘相公小学6年纪学生王佳佳抑制不住兴奋。“我梦想中的大城市,就是楼很高,车很多,路很宽。”郑州是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是她除县城外,到过的第一个大城市,“感觉眼睛都不够看。”13岁的乔锦伟,来自瓦屋镇马老庄中学,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城市。“我们家条件不好,我能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知道要来郑州,自己夜里醒了4次,生怕迟到了。”懂事的乔锦伟说,这次来郑州,他最期待的就是去看机器人,“机器人是咋走路的,长啥样子,真的会跳舞唱歌下棋吗……”
    看过儿童剧,参观过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和图书馆,王佳佳直言“精彩”,“儿童剧,机器人,以前从来没有看过,郑大的校园很大,很漂亮,图书馆的书真多……”王佳佳说,她做梦都没想过有机会能见到这么多新鲜的事物,“机器人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好神奇的。”提起这些新鲜事物,品学兼优的王佳佳,眼睛里放光,“我也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才能知道的更多。一个细节感动了大家。在郑州肯德基高新区万科餐厅就餐时,王佳佳吃到一半突然不吃了,把剩余的蛋挞、鸡块装进纸袋,默默地塞进了书包。“咋不吃啦?吃饱了?”带队老师问,王佳佳迟疑了几秒钟,低声说:“第一次吃,挺好吃的,给妹妹带回去点。”
    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渴望,他们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渴望接触新生事物,渴望有优越的教育环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渴望变成现实,的确不容易。“我们学校有308人,贫困户就有三分之一,留守儿童占六七成,平时孩子们就没有这条件接触新鲜事物,这次多亏了咱驻村第一团支书帮忙,孩子们才有机会来到郑州。”瓦屋镇刘相公庄小学校长杨雪梅说。
    团省委派驻鲁山县瓦屋镇第一团支书曹政说:“在我驻村时发现,很多山村里的孩子太闭塞了,有的甚至连大学都不知道是什么?也没有理想目标,家里对读书上学也不是很重视,特别心痛。”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为切实关心关爱本地留守和困境儿童,帮助他们立志、励行、成长,曹政根据当地留守和贫困儿童现状,联合镇中心校决定开展瓦屋镇“雏鹰计划”,此次“六一”活动,就是“雏鹰计划”的一次生动展现。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