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正文

重温文化学者柏杨的学术精神•共筑中原智库的学术高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9  浏览次数:129869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仓超)郑州报道:学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学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火炬。2024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中原智库主任陈思桦先生在郑州裕丰源与中国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家人亲切话别,长谈达三个小时之久,深情追忆柏杨先生不凡的学术成就,深切缅怀柏杨先生不朽的学术精神。陈思桦主任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被奉为读书人的崇高使命。但背负这种伟大使命的天选之人往往命运多舛、人生多艰。
  本报讯(记者仓超)郑州报道:学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学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火炬。2024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中原智库主任陈思桦先生在郑州裕丰源与中国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家人亲切话别,长谈达三个小时之久,深情追忆柏杨先生不凡的学术成就,深切缅怀柏杨先生不朽的学术精神。陈思桦主任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被奉为读书人的崇高使命。但背负这种伟大使命的天选之人往往命运多舛、人生多艰。
       (一)为天地立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了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恨铁不成钢的柏杨先生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愤然写了《丑陋的中国人》。欲求善其行,当需省诸身。《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像一面镜子,直照中国人的丑陋,警醒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营养剂”和“清醒剂”。
  (二)为生民立命“只为苍生说人话”,是柏杨先生坚守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墓志铭”。然而,一生矢志“为生民立命”的柏杨先生忧国忧民,但自己却命运坎坷、颠沛流离,孤独的仗剑天涯。柏杨先生,原名郭衣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河南辉县人。1949年后,柏杨前往台湾,曾任台湾《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人民所熟知,被誉为台湾地区的“鲁迅”。从1950到2004年,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牢狱,十年历史,柏杨先生的一生称得上“传奇”。然而,一部柏杨人生传奇就是一部“人民至上”和“为民请命”的人民史诗。
  (三)为往圣继绝学在台湾,他因偷听大陆广播而身陷囹圄,很快又因“大力水手事件”被打进了死牢。不知自己生日的他却把自己坐牢的日子(3月7日)当做了自己的生日。十年炼狱,让他涅槃重生。在十年牢狱中,他找到了自己“为往圣继绝学”的天命。他在狱中用血泪写就了真正具有世界视角并属于中国人的史书——《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被誉为王侯将相的“教课书”。然而,《资治通鉴》洋洋古文300多万字,这给现代的读者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成为了束之高阁的“死书”。守正笃实,久久为功。1983—1993年,柏杨先生倾注十年心血,用白话文重写了中国人都能看得懂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书成之日,柏杨先生已经满头白发。《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与历史的融合,也是柏杨与司马光穿越千年的对话。
  (四)为万世开太平柏杨先生曾三次回大陆,生于河南的他,虽久居台湾,但乡音未改。柏杨先生生前对于两岸关系曾多次说,“没有一个人不爱他的国家,没有一个人不爱他的土地”,“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都使用的是华文,都是中国人”,“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希望台湾的人也多到大陆去看看,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这样,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等我病好了,我还想再回大陆呢”。央视《岩松看台湾》专访柏杨先生时,先生曾深情的说到“我想活到祖国和平统一”。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柏杨先生因为肺炎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89岁。2008年5月17日,依其遗愿海葬,家人将柏杨先生骨灰撒入绿岛海域,部分骨灰于2010年9月12日安葬在河南福寿园(郑州),叶落归根。“只为苍生说人话”镌刻在柏杨先生纪念像旁的石碑上。先生已逝,但柏杨先生为海峡两岸中国人点亮的和平火炬将照亮台湾的回家之路。
  (五)共筑中原智库的学术高峰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来临之际,陈思桦主任表示:柏杨先生是河南人的骄傲,对中华文化有着杰出贡献。柏杨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十年牢狱,“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柏杨先生一生的追求,与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儒子牛”一样,成为千古绝唱,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将激励我们共筑中原智库的学术高峰。柏杨先生的长子郭本诚先生这样评价其父亲,“看着父亲这一生走过的身影,我热泪盈眶,我痛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无依,悲痛他十年冤狱的惨磨苦难,更钦佩他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和知恩图报的感悯襟怀。年令随着沧桑经历而增长,我努力让时间倒流,追忆模糊往事的点点滴滴,以及父亲苦难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让自已浸润在极度思念父亲的感伤之中。”柏杨先生的二女儿崔渝生女士满含热泪深情地说,“读父亲的书,从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饱经风霜的他正在伏案疾书,仿佛听到他的谆谆教诲。父亲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他有很高的人品,很正直,有着对民族、对国家乃至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近乎于深沉的爱和情,不管受到什么打击,对理想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
  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柏杨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学术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柏杨先生的长子、著名学者、中华柏杨基金会理事长郭本诚先生现为中原智库学朮委员和文学艺术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主任,柏杨先生的二女儿崔渝生女士是中原智库资深研究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心愿:期盼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早日实现,期待全球华人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荣光。(中原智库供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