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风云人物 » 正文

范国强教授主持完成的泡桐丛枝病创新研究成果获院士专家组好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6  浏览次数:104315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郭旭东)近日,九三学社社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主持完成的“泡桐丛枝病发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及其应用”通过了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组长为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副组长为湖州师范学院张立钦教授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郭树平研究员。专家组的7位全国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在丛枝植原体导致泡桐染色体三维构象变化、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方面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的运用,对于发展和稳定泡桐健康生产起到极为重要作用。
  本报讯(记者郭旭东)近日,九三学社社员、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主持完成的“泡桐丛枝病发生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及其应用”通过了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组长为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副组长为湖州师范学院张立钦教授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郭树平研究员。专家组的7位全国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在丛枝植原体导致泡桐染色体三维构象变化、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方面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的运用,对于发展和稳定泡桐健康生产起到极为重要作用。
  该成果首次构建了白花泡桐高精度全基因组染色质三维构象图谱、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图谱,找出了染色质构象变化、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与丛枝病发生相关的基因及表达调控的关系,建立了丛枝植原体引起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生的模拟系统,为泡桐植原体病害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平台。
  该成果首次阐释了丛枝植原体对白花泡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影响,筛选出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蛋白质以及磷酸化、乙酰化和巴豆酰化蛋白质,揭示了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修饰水平在丛枝病发生和恢复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对响应丛枝植原体侵染的表达模式,为泡桐植原体病害发生在表观遗传学研究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研究mRNA,miRNA,lncRNA和circRNA的基础上建立了泡桐丛枝病发生ceRNA调控网络。利用丛枝病发生关键调控基因进行原有泡桐种质抗丛枝病能力的早期分子鉴定并结合苗木表型观察培育出了2个抗丛枝病泡桐新品种,并在河南、山东、安徽、武汉等省(市)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此次成果评价会由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申向东主任主持,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尚福德教授和成果主要完成人参加了此次成果评价会。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