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从“追溯根源”到“寻求策略”----新课标理念下“数的运算”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29  浏览次数:130844
核心提示:  从“追溯根源”到“寻求策略”----新课标理念下“数的运算”核心素养提升策略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研培中心   刘贵芳
  [摘要]“运算能力”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课标》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分析师生在计算中的现状,反思教与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寻求提升计算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不仅关注计算教学的本质,更要关注学生在计算教学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提升运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  重要性   现状分析   核心素养   策略
  2013~2019年,四川省教科所举行了三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专题赛课活动,说明了计算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然而,通过对3~6年级学生考卷的抽样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在计算板块失分严重;通过现场检测,发现学生口算速度缓慢、正确率让人堪忧,这些现象充分暴露我县学生的运算素养严重下降。
  面对这样的情况,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各种弊端,达到“实”“严”“序”“思”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计算素养呢?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  感悟运算素养的重要性
  在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的“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板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大领域中,内容多,比重大,占试卷分值的比例重,更在学习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感悟数学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计算的本质和方法,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第二部分   直视运算素养存在问题
  镜头一:(知识层面     一知半解)
  学生:老师,我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感觉很简单,都会做,但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时就感觉有点混乱、无从下手?既然会做了,又怎会混乱呢?我想,“听得懂,却做错”的学生并不是真懂,而是“一知半解”。
  镜头二:(学习习惯     态度不端正、粗心马虎)
  每次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只有你在学生的错误处画上?,他拿到作业后能马上改对。
  镜头三:(指导层面     不到位 )
  每次在阅卷的时候,会发现有些整本卷子都是书写认真、规范、美观,计算思路清晰,这样的卷子,它的计算得分率很高,但是,有些整本卷子书写潦草、计算步骤混乱、答非所问 ,这样的卷子,计算丢分相当严重,这说明某些老师在知识层面指导不到位、书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此以往,造成学生这样的结局。
  第三部分    追溯运算素养下降根源
  学生层面: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缺乏认真负责、细心检查的习惯。
  (1)错看符号:如将“-”看成“+”;把“÷”看作“×”。
  (2)书写不规范、误看数字,导致数字变形。如:把38看成83参与计算、 63÷9=4
  (3)抬错答案。把验算的结果抬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把算对了的竖式结果抬错在横式中等。
  (4)注意力发展不完善,边做作业,边干其他无关的事。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
  如20以内、10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的后果是“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运用,导致“多位数乘法”出错、“试商出错”。如:6×9=45、5×9=54
  3.知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如:4500÷700=6……3    5.5÷2=2.7……1    63-28=45 (算理不清)
  857-298=857-300-2    55×99=55×(99+1)  346-(46-23)=346-46-23
  (运算定律、性质不清)     3+2×5=25(运算顺序不清)
  6  2
  + 6 .2   (对位错误,计算方法不清)
  4. 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知识迁移;但也有消极作用,往往让学生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新的问题。如 300-34+66=200,这就是平日训练有素的“凑整”对学生产生的负面阻碍导致错误。25×4=100    24×5=100 , 25×4 ÷25×4=1也是类似的原因所致。
  5.接受式学习,缺乏思考。
  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意识,总是喜欢听老师讲,自己在下面听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以听讲、模仿为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反思的能力缺失。
  教师层面:
  1.在很多赛课和平常的课堂中,计算教学几乎都是让学生从试算---个别优秀学生讲解----学生质疑----全班归纳概括这样一个流程进行,本以为是“以生为主体”教学,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实际就是让“优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对于其余大部分中差生来说,是被动参与学习,思考与否并没有得到关注,或者说是流于形式,因此,他们只会模仿其形式,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2.缺乏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算法轻算理”现象严重,缺失对算法的归纳概括,在计算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知识是表面的,没有真正内化成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3.缺乏对计算知识的沟通与比较。在整数、分数、小数的计算中,它门之间既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又有着区别,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与“并联”。
  4.缺乏口算方法的指导和长期训练。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石,只有基石牢固了,后续的计算才能跟上。很多教师忽视学生计算方法的指导,过高估计学生,认为这是“死知识”,一点就会,面对学生出现的计算错误草率的定性为学生的粗心、马虎,甚至为了让考试得分率高要求用笔算代替口算,这充分说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均轻口算,口算被边缘化了。
  5.评价跟不上,让学生感到做计算乏味,没有兴趣。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找准计算能力下滑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第四部分 寻求运算素养提升策略
  一、抓计算教学本质,让学生计算素养得以落实。
  史宁中教授把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浓缩解读为三句话:“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上界、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看来,我们的数学课必须要充满浓厚的数学味,不仅学知识,还有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1.尊重学生认知起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生活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展开计算学习活动。如:西师版三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中,老师很好利用单元主题图,巧设小猪吹泡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有关联的信息,以此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巧妙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去解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中,老师巧设闯关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老师巧设操作情境,在猜测、验证、交流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生--发展过程,获得计算方法。
  2.弄清算理、掌握算法、提升思维品质
  在计算教学时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既注重算理,还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概括提炼了算法。
  案例(片段):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执教者:成都市沙堰小学  吴潘
  师:请试做5.1÷0.3,全班反馈。
  生1:把两个除数同时扩大10倍
  师:为什么这样做?
  生1:目的是变成整数
  师:这个同学在竖式中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划掉,你想干嘛?
  生2:变成整数。
  师:把除数变成整数,你们都同意?确定吗?师随机板书:除数是整数
  师:这样可以吗?
  生:不行,因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10倍,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
  活动一:学着刚才的样子,变一变
  65÷0.5     2.87÷0.7
  生1: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要让除数变成整数,就扩大10倍,被除数也同时扩大10倍,结果是650÷5
  小结:当被除数位数不够时,在末尾添0补足
  生2:我把 2.87÷0.7变成了28.7÷7
  生3: 我把 2.87÷0.7变成了287÷70
  师:为什么出现两种情况?被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有没有问题?
  生:没问题,因为我们以前学习过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只要除数是整数,被除数就不管。
  师:所以,在除法竖式时,我们必须以除数为准。
  练习:竖式计算: 7.82÷2.3=3.4(学生出现两种竖式:一种有痕迹、一种无痕迹)
  师:在竖式书写过程中,到底该写那种呢?
  老师没有立即告诉答案,而是重新出示:学校有一面长2.5米的墙,每0 .8米摆一个书架,能摆几个这样的书架?还剩多少米?
  学生试做,答案出现了两种:
  2.5÷0.8=3(个)……1(米)
  2.5÷0.8=3(个)……0.1(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余数呢?
  生:原式不见了,余数的大小就不能准确表现,所以要写原式。
  生:如果是原式,就能看清余数是0.1。
  师:重点理解两个竖式中的25各表示什么?余数中的1各表示什么?
  得出结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竖式一定写原式。
  回头处理  7.82÷2.3=3.4的书写格式。
  师:回想整个计算过程,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小数除法”。
  生1:其实就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生2:所以一定要写原式。
  师:为什么呢?
  生3:能清楚地看到余数的大小变化。……
  [如果说算理是计算的前提、依据、核心,那么,算法就是计算的关键。算理在前,算法在后,二者紧密联系,在顺序上不可更改。潘老师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理解两个25和两个1各自表示的含义来理解为什么这样的除法算式一定要写原式,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的思维品质。]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这就需要老师对前后知识进行沟通、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的本职区别,从而让知识连成片,形成网,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如:23+45=与2.3+4.5;2.3×1.5与 23×15 ;256÷8、256÷0.8 与2.56÷0.8;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区别等。
  4.留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以前的数学课是“做”数学,现在提倡“讲”数学。每一节数学课都提倡学生学生讲信息、讲题意、讲思路、讲质疑、讲不同方法、讲应用等,因为在讲的过程中,就有了交流活动,改变了学习方式,活跃了气氛;在讲的过程中,思维得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讲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如果没有学生充分的表达,就不是一节好课,表达是数学课中好的元素。
  二、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计算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1.抓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熟练掌握“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如果基础不扎实,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所以必须做到人人清、天天清。
  2.重视学生错误题型的分析和反复再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熟练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段学生在连续进位、退位计算时,总是忘记加上进来的“1”和退了的“1”,这就是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纠错练习,教学中,每个学生必备一个小笔记本,取名为“纠错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原因、改正的过程。除此之外,老师要把学生计算中的错误题型经常进行再现,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要从日常入手,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审题习惯。我通常要求孩子要把题目要求读2遍,找出关键性的字词进行理解、思考,确定方法。计算题也不列外,在读算式的时候,要求看清算式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2)校对的习惯。校对时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3)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格式要规范,这样能体现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4)检查的习惯。
  2.开展多种形式的计算活动,结合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运算技能。
  (1)课前口算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的速度,提高笔算的正确率。我在教学中坚持“节节有口算”。每节课前出10道口算题,让学生在本子上直接写出答案,内容可以是近段时间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近段时间学生容易出错的、易混的计算等,全班完成后,老师公布答案,同桌交叉检查,全对的学生给予一颗星的奖励,出错的孩子要在同桌的监督下课后进行订正,这样,花费的时间不多,完全不影响新课教学。
  (2)课中兴趣练。
  计算课堂为了避免枯燥呆板,低段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进行,如“开火车”“找朋友”“送信”“对口令”“摘果子”等形式;高段学生可采用“抢答”“听算”“视算”等形式进行。
  (3)课后过关训。
  利用放学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计算过关练习。老师批改组长作业,小组长负责批改成员的,全对的给予一颗星,错误的同学不仅要订正,还要仿照老师的题,自己出3道这样的类型题,自己出自己做,做好后交到老师处批改,不能出题的,由组长或老师出题。
  (4)回家出题练。
  学生每天回家设计10道左右笔算题,自己出自己做,第二天带到学校让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如果老师觉得学生设计的题型有代表性,就让全班同学一起做,并写上“设计者:***”,这样让孩子感到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喜欢去做计算题,变枯燥为乐趣,在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题型被老师选中的孩子,会为自己在评价的“其他”栏目增加一颗星。
  二年级学生“小组学习”评价表
  第    1小组          第   1   周        组长   梁 馨
  姓名 计算专项
  练习 书写工整美观 上课认真
  敢于提问、质疑
  大胆发言、讲解 看数学课外读物 其他 合计
  梁馨
  柏鑫宇
  ……
  二年级学生“小组学习”评价统计表(第一学月)
  组数 计算专项
  练习 书写工整美观 上课认真
  敢于提问、质疑
  大胆发言、讲解 看数学课外读物 其他 合计
  1小组
  2小组
  ……
  (5)不定期比赛。以赛促练,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不定期的计算比赛,如:“计算能力竞赛”“趣味计算竞赛”“数学思维挑战竞赛”等,优胜者同样在“其它”栏目加星,并在班级群中大力表扬宣传,以此增强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以及同学之间力争我敢的学习热情。
  以上几种计算活动要与班级评价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4人为一个小组,轮流当组长,负责记录本组成员的得星情况,一个月评比一次。针对小组,把得星最多的前8个组评为“计算标兵”小组;针对个人,把每次都全对的同学评为“计算能手”,并颁发喜报,得到喜报的孩子,在家里可以让家长满足一个小小的愿望。在期末结束时,评上一次“学习之星”“计算标兵”的同学,在期末成绩册上直接加分。如:期末考了93分,评上了2次“学习之星”,就加2分,最后成绩栏目上显示A等(93+2=95),当然,我会在家长会上,事先与家长进行沟通说明。也就是,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最终结果,还要关注他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这样的综合性评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们计算热情高涨,计算格外认真用心,错误率大大降低。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细致、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也要凸显新课程理念之下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更要冷静思考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在平时的课堂中脚踏实地、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储备,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最终实效综合素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3]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2018年四川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计算)研讨活动》资料集,主办: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10广元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