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四川阆中:春节发源地首倡“中华太初纪元”助力构建国家新形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13  浏览次数:150604
核心提示:  本报讯【记者杨春 通讯员杨均】四川南充为您报道:日前,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的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400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及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建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传播力等议题。
  本报讯【记者杨春  通讯员杨均】四川南充为您报道:日前,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的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400多名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及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建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传播力等议题。
图片1
  清华国家形象论坛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已成功举办十届,是国内传播国家形象前沿理论、分享国家传播实践经验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原中国驻非盟大使旷伟霖,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沃伦·费尔南德斯(Warren Fernandez),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城市品牌硕士项目主任吉安娜·沃伦(Giannina Warren),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负责人张弘,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在主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马喆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曼叶平、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大力、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综合室主任王志峰等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
图片2
  主论坛之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经学研究院、《国际儒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等单位在清华大学蒙自伟人文楼等处分别同步举行十一个分论坛,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澳门、甘肃等省市和保定、南充等地的200余名学者在各分论坛发表了238场主题演讲。共同聚焦构建话语体系创新传播策略、直面时代挑战、重塑全球视野等多元的学术视角,共同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与实践参照。内容涉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国际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一带一路’企业形象与中国式现代化传播”“艺术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表达”“影视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表达”等多个话题。
图片3
  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春节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纪年是历法的重要内容。《太初历》颁行至今,中国人已经拥有了2127个中华传统春节(古称元旦、元日)。日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公布为2024年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从2024年起,春节将从此将成为人类的“世界遗产”,更加深入地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四川阆中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创新新举措,采取新方式,进一步深入推广春节文化,留存民族记忆?
  纪年是历法的重要内容。所谓“中华纪年”,顾名思义,即中华民族的纪年、中国的纪年方式。现行通用所谓“公元纪年”(又称西元纪年),就是以基督教所信奉的耶稣降生的年份为起点(对应汉平帝元始元年),按照顺序计算年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因此又被称为“基督纪元”,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颁行。故西方常用“主的生年”(拉丁文Anno Domini的缩写A.D.)表示公元,用“基督以前”(Before Christ的缩写B.C.)表示公元前。今年是公元2023年,就是距离耶稣降生2023年。显然,“西元纪年”并非真正的“公元”,而是一种西方宗教色彩很浓的纪年方法。“上帝”到底何时诞生自然无任何科学依据。更为重要的是,纪元相当于一个民族的文明起始,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中都有特殊定义。
图片4
  由中国管理科学院张启斌研究员任荣誉主编,阆中市文联(社科联)副主席、名城研究会研究员陈恒负责编著,相关专家学者参与,历时近两年时间,编写出版了专著《中华纪年法与落下闳春节文化24节气历研究(含日历表)》。目前已经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报批,国家版权局审批正式出版,中国国家版本馆官网国际统一书号:ISBN-978-7-901000-93-3。著作权作品登记号:甘作登字-2003-A-00030912。该专著既是中国首部深入探讨历法“纪元”和历法改革的专著,也是首部既探讨历理、又提供历算数据和历改方案的专著。旨在推出以太初元年为1年,迄今2127年的中华本土纪年,为落下闳春节文化加持一道永久的历法光环,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专著尚在出版过程中,已经引起业界关注,获邀作为唯一的县级城市代表出席主论坛,并在分论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上作了主题演讲。南充市第五届社科联全委会委员、阆中市文联(社科联)副主席、名城研究会研究员陈恒向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提交了《推进中华纪年,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的学术论文,登上演讲台用激情四溢、慷慨激昂的演讲和26张丰富多彩的PPT,向所有的嘉宾推介春节发源地阆中古城,作了《推进中华纪年,增强民族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专题演讲。演讲内容分析百年来仁人志士探索的黄帝纪年、孔子(老子)纪年、共和纪年以及其他纪年法的优劣,呼吁进一步深入推广春节文化,首倡在中国推行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科学数据的历法《太初历》颁行之年,即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为新的中华本土纪年之始,迄今为中华太初2127年的中华(太初)新纪元。并向所有嘉宾发出邀请,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相思不如来相见,我在阆中等您……
图片5
  作为十一个分论坛中唯一获邀的县级城市代表和科级干部代表,阆中学者陈恒在演讲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历法实行的都是“干支纪年”,大部分时段同时辅以帝王年号纪年。由于王朝频繁更替,皇帝不停更换,导致年号众多,频繁重复。而且统计起来十分不方便。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在引入西方阳历实行公元纪年并用民国纪年法的同时,我国有识之士便开始探索新的科学的“中华纪年”。西元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首次把黄帝纪元作为新的“中华纪年法”,在中华民国军政府、内政部和临时政府及参议院的文书文告中,均使用了黄帝纪元作为主要的纪年方式。在今四川省阆中市文成镇灵城岩、石滩镇薛家沟村“天保洞”、塘清坝村“王家洞”的石刻碑刻中,至今仍完整留存着三处“大汉黄帝纪元”的石刻。这充分说明,在民国初年“黄帝纪元”这一中华纪年方式曾经从中央到地方广泛推行过。
  如何科学统筹推进中华纪年?陈恒在演讲中建议在充分探讨黄帝纪年、伏羲纪年、共和纪年等其他纪年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广泛征求意见的前提下,经过充分酝酿,科学审慎决策,确立以西汉太初历颁布之年为中华本土新纪元之元年,迄今中华太初2127年。建议从党的二十一大开始,全面推行新的本土“中华纪年”(含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同步运行,同时一并改革现行通用之农历,使之更科学合理、更切合实际、更方便实用。之后再通过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向友好邻邦推广等方式,随着中国春节成为世界性节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最终实现中山先生的“达于大同”的百年夙愿。
  推行中华纪年,改革传统历法,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陈恒在演讲中说,现行通用之公历从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开始逐步推向全世界,仅仅400多年时间,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进入中国也仅仅短短100余年时间,无论400年还是10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增加“中华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同步使用。对内使用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华纪元(含干支纪年)为主,以公元纪年为辅。以后将中华纪年推向全世界成为新“公元纪元”,逐步取消“基督纪年”的“公元”地位。二是将传统农历“阴阳合历”中的“24节气阳历”重新提取出来形成“中华24节气阳历”,日期可与现通用之公历逐日对应。对此,中国管理科学院张启斌研究员已经出版学术专著《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可作为历改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的历表日期可与西历(现公历)逐日对应,身份证,结婚证等证件和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用中华24节气阳历表述,可同步用括号标注西历日期。三是“中华24节气阳历”和改革后的农历(中华正朔历)在使用天干地支纪年同时,均增加中华(太初)纪年作为新的纪年方式。现行农历不再保留24节气,保留各种农历节日和日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新确定中华24节气阳历1月1日(恒对西历2月5日,也是立春日)为新的“元旦节”,西历1月1日恢复原名“基督历新年”或“西历新年”。简要综述,即现阶段改通用“公历(即西历)、农历”二历并行为“公历、中华24节气阳历、中华正朔历(改革后的农历)”三历并行。改历的切入点是全面引入“中华纪年”,规范性称为“中华太初XX年”或“中华太初前XX年”。同时将现行通用农历“一分为二”为“中华24节气阳历”和“中华正朔历”。未来以“中华24节气阳历”逐步取代”西历”,成为新“公历”,用中华(太初)纪元取代“西元纪年”,成为新的公元纪年。达到“大同”之域!西历最终被慢慢取代后,未来中国仍然是“两历”并行。”全世界则是“中华阳历”与中华正朔历(改革后的农历)和各国本土历法并行。
  推行中华纪年,改革传统历法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一经抛出便引起与会代表的热议和讨论。在本届清华国家论坛上,中国管理科学院张启斌研究员也带着专著《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参加了主论坛,并在分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上作了“复兴中华历法与第二个百年下的国家形象构建”的主题演讲,得到了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欧盟“让莫内讲席”王以桅教授的充分肯定。张启斌研究员向王以桅教授赠送了专著《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并一同合影留念。大家一致认为,天文历法是一个国家科学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是历法古国,中华民族以伏羲的仰观俯察和愚公的矢志不渝之精神,筑起了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脊梁。中国古代天文学建数非凡,遗泽长久,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骄傲。如何真正让中华传统文化光耀世界,照亮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西历(公历)、西餐、西服、西医、西药、西节(圣诞节)等西方的元素日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今天,推行新的中华本土纪年,改革传统历法,是一个真正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图片6
  在论坛进行过程中和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北京奥组委宣传部长王慧与来自春节发源地阆中古城的参会代表陈恒进行了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本届论坛上,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张启斌与来自四川阆中的陈恒分别在两个分论坛发声,虽切入点不同,但演讲的主题都是涉及中华纪年和传统历法改革,改正朔是一件文化大事,更是一件国家大事。建国七十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中西斗争(包括文化之争)也面临新的转折点。因此,适时推出新的中华本土纪年,改革传统历法,重立华夏正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长征”路上是否能够真正矗立起“双历并行”的里程碑,已成为新时代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谈及参加本届清华国家形象论坛的感受,来自四川阆中的陈恒说,1999年自己还是一名大学生时,曾以一篇“为了忘却的五四”与“北大”结缘,当时因为没钱去北京,没有去北大现场领奖,至今深以为憾!这次终于来到清华,从此与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均结缘。本届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大师云集,名人荟萃,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和地方文化研究者,能过参加本届国家形象论坛是一件幸事,但让我感受最深的不仅是名人多、专家多、观点新,更重要的是,清华、北大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宽容过去,拥抱现实,探讨未来。这里始终是中国新观点孕育、新思维启蒙、新事物诞生的摇篮……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