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正文

李晓华乡村振兴的引路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6  浏览次数:2022
核心提示:  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是一个移民村,近年来,在河南省审计厅的帮扶下,河南村从条件艰苦、缺水无路的柏树山脚下易地搬迁到距离县城3公里的省道旁,并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本报记者 孙守广】南阳市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是一个移民村,近年来,在河南省审计厅的帮扶下,河南村从条件艰苦、缺水无路的柏树山脚下易地搬迁到距离县城3公里的省道旁,并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 河南省审计厅派驻内乡县大桥乡河南村的第一书记李晓华,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情诠释担当,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山村,打造成了内乡县一流的“村庄里的都市”,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引路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图片1
 
  一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
 
  2017年,受组织派遣,44岁的李晓华来到河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河南村之前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有贫困群众74户、贫困人口166人。面对刚刚摘帽的贫困村,李晓华深深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扶贫产业基础依然脆弱,需要拓展巩固、进一步夯实;贫困户经济上虽已脱贫,但精神动力不足,致富信心不强,必须不断强化。
 
  村民要富,产业必兴。李晓华从进驻河南村的第一天开始就下定决心,围绕“让扶贫产业兴旺,让干群精神茁壮”的目标大干一场。
 
  驻村之后,李晓华一趟又一趟沿着省道徒步进县城。他进村入户,和群众谈心,和过往司机交朋友,调查研究过往司机在当地就餐、购物、加油等规律,掌握内乡县城居民走出县城休闲、娱乐、餐饮的习惯,调研、寻找、吃准发展商机和扶贫产业。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李晓华确立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餐饮等沿路服务业的新思路。
 
  于是,他们开始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和老乡联谊会、恳谈会等形式,积极宣传河南村的绿色发展理念,吸引在外务工、事业有成、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回村兴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以朝阳沟生态园为首的13家餐饮实体店落户河南村。其中,朝阳沟生态园可容纳300人就餐,并可举办各种礼仪、会议等活动。
 
  优美的生态环境、周到的服务不仅吸引过往司机、游客就餐、歇脚,而且还吸引县城居民纷纷前来。如今,每逢傍晚、节假日,前来休闲、娱乐、就餐的人络绎不绝,河南村的餐饮服务业迅速叫响一方。
 
  河南村的餐饮服务业迅速崛起,不仅带动20多户群众从事蔬菜种植、购销,户均月曾收6000元以上,还带动10多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人均月曾收1500元。与此同时,李晓华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销售,组织农民把当地出产的橘子、红薯、南瓜、冬桃及各类果蔬收拾干净、整理包装,方便过往司机、游客和城里人购买,从而增加收入。  
 
  衡量驻村工作是否有成效,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李晓华立足长远,致力于把河南村建成内乡县城的“假日休闲村”。他挨家挨户做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带动群众扩大冬桃、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已累计发展到800多亩;他积极对接国家项目,争取资金160万元,硬化了村西丘陵区的8公里生产路,带动邻村群众也发展软籽石榴,形成规模效应。
 
  针对水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急需建设保鲜设施的难题,2018年8月,李晓华利用第一书记专项经费50万元,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不仅拉长了产业链,而且使村集体收入每年净增5万元。
 
  李晓华还整合河南村资源,推进产权改革,成立了“集体合作社”,把整合后的房产、土地租赁入股,获得资本生产经营,从而壮大集体经济,促使村集体经济从原先不足8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0万元。
 
   短短一年时间,李晓华帮助河南村筹措产业发展资金210万元,新上马脱贫增收项目9个。
 
  二 抓党建促发展,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李晓华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只有像磁铁一样,把基层党组织凝聚起来,把党员队伍培养起来,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村党支部建设成群众信得过、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阵地,让全村党员都能成为扶贫的榜样、脱贫的典型、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双日活动”是党建载体和平台。李晓华坚持利用这一载体和平台讲党课,武装村支两委。无论工作再忙、困难再多,家庭状况多么特殊,李晓华都始终坚持和村支两委成员一起开展“双日活动”,组织开展好“三带五联奔小康”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主题活动。无论是贫困户,或是党员干部,亦或是一般群众,李晓华都主动与他们交心交朋友,帮助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提振精气神。 
 
  在李晓华的激励下,村支两委牢固树立起“无工不富”的观念,他们致力引进适合贫困户就业的经济实体,让特殊贫困群众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永续增收、致富奔小康。通过努力,县里的造纸龙头企业仙鹤纸业在河南村设立加工车间,吸纳贫困户劳力、留守妇女等20人就业。残疾贫困群众李占生、江彦苗等人,做梦都想不到坐在轮椅上还能当产业工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
 
  同时,李晓华还带领村支两委巩固扩大新兴产业光伏发电项目,挂靠阿里巴巴等电商集团,营建电商平台,促使本地农产品包装营销。     
 
  党建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晓华引领村支两委发挥出“旗帜”作用,让全村干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转变在行动中。黄洋、李书申等事业有成的青年农民,在与李晓华的多次交流中“碰撞”出火热激情,他们不但热心公益事业,而且积极申请加入共产党,他们说,入了党,就能更好发挥作用,为百姓造福。河源矿业负责人李明理、该村能人江彦斌在“三热爱”主题活动中增强了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捐资2万元修建便民桥,解决了河南组30亩耕地18年来无进出道路的问题。
 
  通过“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和“三带五联”活动,河南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建功立业,成为全县当之无愧的先进党支部。
 
 图片2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美丽乡村标杆
 
  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改变村民的思想和观念。在产业扶贫的同时,李晓华在河南村号召村民争创星级文明户,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全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是关键的一项。李晓华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组干部,大打村容村貌整治硬仗。他以身作则,带头做、亲手干,干出样子,树起榜样;他跑断腿、磨破嘴,讲事实、摆道理,苦口婆心劝说群众美化家园;针对村民长期形成的不注意村容村貌和家庭卫生的坏习惯,他带领村支部通过挂红旗、挂黄旗、挂黑旗的方式,表彰先进、批评和激励后进,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巩固这一成果,李晓华组织力量用文化和文艺的形式把脱贫攻坚的工作做法总结出来,通过技能培训、广场文化、曲艺演唱等形式加大宣传,推进“智志双扶”扶贫模式的有效推进。
 
  今年 4月,他利用第一书记经费50万元建成村“便民服务中心”,既方便服务了群众,又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活动阵地,村里选用专职文化管理员负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星期天组织村里的妇女开展广场舞健身大赛,举办扶贫知识有奖竞答等一系列活动。
 
  在李晓华的努力下,河南村广场舞文艺队已成为内乡县乡颇有影响的文艺小分队,并且多次在县乡广场舞汇演中获奖。村妇联主任贾玉霞说:李书记把一片心全给了河南村,我们姐妹们都被他感动了。   
 
  河南村的留守妇女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提升了素质,展示了活力,也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创作,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创作成小品、笑话,实现了身边人演身边事,从而更好地教育和鼓励大家从善如流。    
 
   该村毛洼组老农民李文生精通传统曲艺豫西大鼓,李晓华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不但请通讯员给以挖掘和宣传报道,而且还亲自操刀,结合发生在身边的扶贫故事创作“鼓儿哼”,引导李文生推陈出新,古韵新唱,走村串户给农民们表演,赞家乡可喜新变化,教人们迈开大步奔小康,鼓舞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9月21日,大桥乡政府组织全乡各村开展首个农民丰收节大联欢活动,由李晓华创意的反映贫困户由懒惰变勤劳而被评为脱贫模范户的小品节目《赶犟驴》获得了第一名。如今,河南村的文化文艺工作已成为全县农村的一个“标杆”。   
 
    文化兴则农民精神面貌变。河南村凡是积极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家庭,不但想尽千方百计增加经济收入,而且庭院整洁、家风文明,着实带动了全村脱贫攻坚工作跨上了新的台阶。
 
  贫困户李同富、李红海、李永莲、周红勇、黄常远、李军华、庞新华、王大定等不但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类文化活动,而且还积极参加公益性岗位工作,成为村里的保洁员。
 
  河南村残疾贫困户李占生说,“村里这样的发展氛围,给了我致富奔小康的底气!”而大桥乡党委书记于飞则说:“河南村的扶贫已成为一种文化而渗透在贫困户的心灵里。” 
 
  采访结束时,内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樊翠华由衷地称赞说:“有了河南省审计厅对我县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有了李晓华这样的好干部,河南村才化茧成蝶,成为今天“村庄里的都市”,内乡县的脱贫攻坚也走在南阳的前列。”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