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简体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2  浏览次数:600
核心提示:李汉潮一:自然自然就是表现,就是一个个体力量本能形式的表现世界。在这里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力量自然。个体表现以力量作用而实现,这就是存在法则,或运动法则。日升月落,春夏秋冬,标志着新生和死亡,法

李汉潮
一:自然

自然就是表现,就是一个个体力量本能形式的表现世界。

在这里一切都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力量自然。个体表现以力量作用而实现,这就是存在法则,或运动法则。日升月落,春夏秋冬,标志着新生和死亡,法则的力量无所不在。以这个法则实现其存在运动就是道,即优胜劣汰。其道是运动之道,而不是运动之理。

力量以其本能的法则实现其能力发挥其作用,其自然现象是表现为个体形式的存在,从而展现了一个具体的个体运动。这是存在运动,其法则之外则是不存在。形式展现法则,存在标志着能力。金、木、水、火、土物质的形式,以及生命的形式,各以自我的形式标志着力量意志的存在,而运动则是个体的运动,或者说是自我的运动。存在必有形式,即个体的形式,存在必然以个体的意志和形象而存在。帝舜曰:“诗言志,歌永言。”(《尚书》 舜典)自我的意志展示存在的声音,存在就是歌,物质的形式就是自然表现的言语,一切都不是默默无闻。

个体以其具体的形式表现一个单元的力量意志,或者说一个存在的力量意志,这就是自然。力量作用就是战争,是终极的表现方式,其力量自然,它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以个体形式实现表现就是一个相对地存在,即一个个体获得存在运动,其法则就是力量法则。由物质的形式展现的自然法则为永恒法则,它们的形式就是它们的表现,其自我运动与自然同步而相对静止,它们构成宇宙现在的基础,即自然运动。由生命形式所展现的法则为进步法则,或者说生生不息的运动法则,它们在自然的基础上构成自我相对地的自由意志。存在就是运动,物质个体以其个体的形式而存在于整体的运动之中,生命个体以其个体的形式而存在于整体的运动之上,一切都是战斗的结果,力量的作用。其中的区别是:生命个体以自我的自由行为实现了超越的意义,它同时超越了整体的意义和个体的形式的意义,就是说在形式的真实性之上创立了自由的真实性或者说存在。物质个体之间相对的运动是同步的,生命个体之间相对的运动是自由的。生命个体之间相对的运动,创造了存在的知,并以此而知存在。自然获得了新的力量形式,那就是知的形式,或者说自由的自主的形式。自由存在诞生了,自然获得新的表现形式。

自由存在诞生了,也就意味着变化被超越了,而自由意志及其知的理性成了它的意义。“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一阴一阳内在的表述了一个力量自我实现的过程,象形的展现了一个存在运动。一阴一阳的结果就是创生,这个生代表着力量获得自由意义,即力量以一定的形式获得自我自主地存在。说一个人是自然的就意味着它具有这样的能力,人的每一行每一动都表示着这个能力,每一行每一动都表示着这个能力的实现。真正意义的是这个能力的实现而不是人的一行一动的形式,形式只是一个表现过程。每一个形式的行和动在实现了其形式之后,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它如果再一次实现能力作用的话,则是新的能力的作用,而完成它的行和动也是新的形式。从外界看这是一个持续的生命体,其内质则是一次一次的力量自我实现的创造。每一个创造则隐含了两个步骤,那就是显现与再生。两者有力的结合在一起,诞生了生的现实。显现包括行和动的形式和其所代表的作用,即存在能力。它表面看来是以物质的形式展现的位移,或破坏或建树,象形的称之为阳。再生是指获得突破物质形式的力量,从外部看它是相对静止的,而实质是孕育了新的意义实现对自身存在的现实状况的否定,象形的称之为阴。一阴一阳相表里构成进步运动,完成生生之道。一阴一阳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它以物质形式的自然规律构成生的机制完成存在的自我历程,即道。道,真正成就的是力量本能而不是其他,透过一切自我的情感的形式,那就是能动性本能,同时那自然孕育之德赋予它生命意义,则创造了生命个体。当我们行走在这个物质世界上之时,我们每一行代表的是进步的意义,每一步包含着力量的实现,同时包涵着对现在的否定。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生是天地的大德,同时死亦是天地之大德,生与死共同构成自然之德。没有死则没有新的意义的产生,没有生则没有运动变化,一切永恒永固而失去意义。《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易经》 泰卦)付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作用,必然获得更大的回报,这就是自然的意义。天地交合自然意志,万物承其变化实现自我的作为而意志相同。个体内在的是力量,外在的是自我意义。君子内在的是自然意志,外在实现的是自我欲望。万物以个体欲望实现了自然生生之德,一切都统一于发展进步,生之道获得了长足发展。“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 泰卦)没有只平坦而不倾斜的,没有作用而不产生响应的。只有奋力抗争才能获得自我。不要怜恤而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拥有力量就能获得自然的恩赐。没有作用而不产生响应的,因为这是力量交锋。以个体的欲望完成自然意志,以自我的变化实现自然意义,个体自我肩负双重使命。这一切都在力量作用中进行,都在生与死的战斗之中实现。

生与死的变化,终极的反映了存在,它以具体的形式以整体性的个体形态展现了存在的能动的意义。这都是力量的结果,生是力量意志,死亦是力量意志,这是自由的现实。自由是力量的自由,并且是以物质形式的个体自我的意义而实现。其个体自我的意义就是生,它构成自由的形式,这个生的意义以力量的作用而真实。死是自由意志的终结,它使生得以完整,是存在获得自我意义。生与死完成了一个存在意义而不可分割,实现了一个自由意志而赐予力量以方向。

个体都有所以知的能力,这是存在的意志。知是能力的结果,同时也是新的能力形成的过程。先天的能力只有在知的作用下才能成长,人所具有的能力只有与认识对象接触才能形成,知的能力从而具有知识,并以此突破自我形式的限制。与认识对象接触是本能的,是任何能力存在必然的行为,但是知识的产生却是后天的,获得它的意义和持续的作用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才能,这使人类走出动物本能的欲望世界而拥有自由。但是其中的实质是力量,这只是一个自然力量的成长过程,尽管其中有知与识,有情感与意义,这个力量的自然本能并没有改变。其情感与意义只是自由的高级形态,它不能脱离力量而独立存在,犹如人不能脱离物质形式而独立存在一样。

一切都是本能的力量行为,它们不随着我们也就是我们的知而存在,它们随着这个力量而存在。自然力量以它的形式——存在法则——去接触对象,它只有强与弱。随着自然的发展与进步,力量在知的产生中变得强大而形式多样化,但是在这个知获得了自我的意志还没有能力运用其力量之前,这个世界还只是一个本能的世界。面对自然的压力,面对自身本能的欲求,我们的感官由被动发展到主动,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我们的一抬手一投足,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由于知的欲求而产生了新的意义,但是食、色、自我意志始终是这个世界的基础——力量基础。力量随着知的发展而强大,而肆狂。力量的强大创造了新的世界,也创造了新的知,知给力量带来新的结构形式从而使力量获得新生的能力。我们就是这个能力,我们不断的超越自己,而我们所拥有的知构成这个基础。

自然就是力量的表现,其彼此相对的表现所表现的自我存在就是道,即创生之道,自然生生之道。其力量的作用形式就是存在形式,而生命本身就是战斗本身。

 

二:得与道的理性转换。

    首先获得,然后认识其道,运用其道。这里的获得是获得自我的行动,而不是获得某一个道理。道就是运动之道,而不是运动之理,没有行动则什么也没有。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转换,而获得的是行动和认识的自然的次序。

人由自然而获得了自己,并在其表现中而获得了知,从而运用知。《道德经》所描述的是自然运动及其品质,它以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得,而具体的是知的运用。人通过获得的行为得到了物质及东西,而表现的是自我的行动,运用其所得则表现的是再一次的行动,再一次的行动所表现的是持续性,从而人持续的实现个体自我的表现而实现存在运动。

自然的本源就是存在。然而,一个自然个体有所得才有所存在,这个存在的形式就是得的形式。那么是什么有所得?它存在了什么?是力量有所得,它存在了自己。万物都是力量的一种具体存在,它的外延、形状、内涵都是力量的行为表现,并以此构成个体的体系。得是个体的自然行为,道则是自然存在,或者说存在规律、运动规律。这一切相对于个体来说是被动的,个体的诞生及个体的成长都是自然得的现象。当得与道两个字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时,则个体获得了自主性,其表现出的是知及其行为。这是一个力量作用,表现在人的形式则是我有所得,或者是我得到了某个什么。其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实现了表现身份的转换,这就是道德。

道德就是对力量作用的运用,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它实现的是自然存在运动的表现,但表现的是自我。得到首先所指的是一个可指的具体的东西,这个东西以一定的自然形式由某一个体所得。它相对于这个个体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其自然意义。就是说这东西因个体对它的作用而具有了新的意义。它在满足个体本能的需要之外,环包含了一个个体主动的认识行为。这个认识行为的自我意志在个体的本能的自然行为之中诞生了,它标志着自然的道以个体的物质形式显现,以自我意志而发挥作用。虽然一切还都是由本能的欲望所驱使,如饥饿、寒冷、疼痛等等,但是一个自主的行为获得了运动而呈现出所得存在。它运用自然满足的是自我的需要,发挥本能欲望实现的是自我意志,但它表现的是自然之道。

这个自主的运动行为包含着一个自然方向向个体方向的转换,又回归的过程。就是以被动的行为意志产生主动的行为意志的知,又以其知而实现大道,这就是《道德经》。饥饿、寒冷、疼痛等等就是这个知,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这个个体的自我。它们由本能的自然行动产生,但是它们却创造了这个行动的自我性。这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的过程,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过程,真实性是一个个体的我的产生。从得到一个东西到知道这个东西而知道自我,其中各种角色的转换相互衬托相互展现完全是自然的。知是自然的知,自我是自然的自我。其能动性的存在表现,一样的以自然形式而表现。就是说他的能动性所实现的作用与自然力量实现的作用一样。“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实指主动性的实现自然力量的作用。在这个作用中道完全显现了。自然万物都是道的产物而不是道本身,当一个个体实现了自我运动时,则就显现了道,当他以自然而发挥自己的知的情感意志的时候则得道。具体的现象是不受自己的所得所限制,或者说发挥所得而运动存在。

此时的知只局限在行为能力的范围,它为本能服务。然而知已经确实存在了,它或可称为感知,它由被动性的行为直接产生,其主动性的意义还没有得以彰显。知还没有能力虚无自我自然存在的意义,个体的行为意志还只是停留在所得之上。道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显现了但并没有被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它的意义是开始也是结束,其意义仅止于此。得到一个东西后它直接满足本能的需要,由刺激所带来的感知所剩无几。本能的需要强大到虚无一切,存在时时面临的威胁构成了存在的绝对性。所得及其所得的过程,被强大的需要意志虚无了,所得的过程及其所显现的自然的道被无视了。这是因为他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只有当所得的意义摆脱了存在控制的时候,它才能以其自然意义而被其所得,其过程所显现的道则可独立表现。这样所得所展现的是新的存在意义而不是一时的存在的需求。新的意义的介入是整体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虽然意义式微但意义重大。它标志着突破自我的力量意志。它以其力量的作用而存在,而不是某个个体的需要。此时,个体的活动不再是其生存的活动,而是其能力作用的活动的存在表现。能力作用的活动初步形成了一个个体自主的运动。它表现出了其个体性、自我性、绝对性的力量特征。它完全遵循自然法则,即法的绝对性。其核心是力量,其存在是表现。

自主运动是在生存基础之上的力量行为,它完成两个目的。首先是力量意志,其次是表现。这就是说:生存是以力量的方式实现,力量意志是以生存为代价。强就是强,弱就是弱,弱肉强食,代表的是全力以赴的状态,这是力量本能的形式,仅此而已就是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并不只限于丛林这个层次,也不只限于力量意志这个范围,它是指以生存为代价的行为,及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一切范围。不论其形式发生什么变化,不论其内容具有多么高尚的意义,其性质不变。

生死相搏形成自然状态,实现力量意志,但也构成人类知的基础。所得由得到某个东西到得到关于这个东西的意义,标志着知的诞生,它象征着力量的存在不再是只以其本能的形式存在。强与弱具有了知的形式。虽然它建立在生死存亡之上建立在力量作用之上,但它毕竟是自我形式。当知的能力具有了虚无其他一切形式的时候,则得到了自我。《道德经》称之为德。它包括本能的获得一些东西及获得这些东西的意义,到主动的知的能力而获得自我。表面的形式是因物得我,内在的含义是因力量作用而获得自我意志。此时道以自我的形式显现。因其自我性它被限制在现有的知的范围之内。未知的或者说知的无限性还不被认识。知本身的过程还处于本能的行为意识之中,知的本身处于无知状态。得到自我的状态只是得的状态,它还不具有得到别的的能力。自我性是有了,但自我运动还没有。

自我产生于自然,产生于生死相搏的力量本能形式。自我的本性必然是自然力量的本性。尽管形式与意义不同但存在的意义不变,那就是走入未知获得持续的能力从而通向未来。道就是知未知的能力,它包括一个知的过程及知自身。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去知自然存在。这个主动隐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自然存在在自我之外,自我在自然存在之中。二层是:只有主动去知才能获得。于此则获得了一个知的转变,由获得的知而去知知,自我由有限而实现了面向无限的转变,由德而得道,由道而去得。知自身指知的个体是一个物质形式的存在,但它的存在绝不是它本身,它是由物质形式实现的知的存在。此时知的形式虚无了个体物质的形式,从而实现一个纯粹的知的能动性。它预示着知将自我融入到自然运动之中。融入到自然运动之中取得自然运动的节奏获得持续性、无限性,但最重要的是重获力量的本能。个体的主动性只有建立在力量的本能之上才能波澜壮阔。

道德就是自然运行之道的品质或者说是存在运动的品质。从道德所得到的是对自我认识对自然认识之后的行为意志,这个意志要求我们主动地去拥有力量自然,这是理性的使自我获得无限的唯一途径。它在本能的所得之后,是自我成为知之后,对自我的知的行为的认识,即知知知。

由此,?和道获得了转变,先有德而后有道,犹如先有人的行动才有道路一样。当人们获得了道的时候,则以其道而去得,即道德。

 

三:实现有与无。

无就是为之于未有,换句话说就是将现有完全发挥,而实现有与无就是运动存在。那么,无是创造运动,有是其表现。

有与无是创造出来的,没有创造就没有有与无。当一个事物被创造出来之后,人们才知道以前没有,而在未创造之前则不存在关于这个事物的有和无。因此,无就是创造之道,犹如零这个观念一样,它超越有而存在。实现有与无则实现创造运动。

天就是运动状态,地就是具体形式的表现,这是自然运动的表现。有与无则是创造运动的表现,表现了创造的地与天,它们共同作用就是存在。有与无实现的是自然创造,而人则站在有与无之上实现了自我的创造。对有与无的客观认识,理性分析,确立了一个生命真实的意志力,那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道德经》第一章)天地就是运动存在,其道就是运动之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是人人可以理解的,但是它表述的不是平常某一个体的道而是万物存在之道。其名就是存在之名,是可以阐述明白的可以表达清楚的,但是它表述的不是某一具体静态的名而是运动存在之名,即一个运动个体。无,表述一个开始的现状,即产生有的动力意志。有,表述一个存在的现状,即有的力量作用和具体形式。有与无构成了存在的两极,它们共同使存在获得表现。其表现的是一个存在的整体,或者说是一个个体运动的整体。

针对于力量作用,针对于个体的生与死的形式变化,人实现了自然意志,同时实现了关于自我的力量的知。自然的奥义掌握在人的手中,并以知的认识创立存在运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所以,时常将自己的所得变化成基础,就可以得到自然进步的玄妙;时常获得并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就可以获得自然的恩赐而站高一步得到更远的信息。无和有所表示的是同一件事,是一个运动个体对现在的否定和超越的意义因其作用而名称不同。无和有同样深远而玄妙,有相对于无而存在无因为有而获得真实性,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万物的存在运动。

有与无的自我实现就是道,其具体的形式变化就是存在运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存在都是有生命意义的,存在就是生命,它们都是自我意志的表象。力量可望实现自我,但它必须面对形式的具体化。只有存在才有意义,那完全自由的释放只能是理想。然而自我运动就是面向这一理想而启动。在实现了有及其存在以后,紧接着是由这个有所带来的无的行动,是由这个存在导致的不存在的行为或者说进一步存在的行为。这是一个自我运动而超越自我存在的运动过程,它是使自我有的存在虚无化而产生新的有的意义。世界前进了一步,存在的个体获得了自我自由的意志而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性,或者说其存在形式具有了更强的能动性,它发挥出了具有自我意义的能力。于是生命诞生了,尽管它不知道自己意欲何为,但它在不断的强大。它在自我强大,它贪婪地去获取可能的知。从无到有的自我运动的动力机制实现了这个自我强大的知,表现了生命存在的意志,并赋予了生命自我觉醒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自我意识,即自由意志。它的意义的确立标志着人的诞生。此时存在之物完成了3大革命。1:单纯力量结构性的存在,即对物质形式的超越。2:能动性个体生命的存在,即对动物植物的超越。3自我做主完成自由意志的人的诞生,即对自我的知的超越。这是个体存在能力的飞跃。个体存在所具有的知已经具有自知的能力,这个知改变了力量的意义。《道德经》通过有与无将这个知的内在机制表现出来。有与无就是这个知,它内在的认识了一个力量的作用,外在的认识了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一个运动存在的最小单元,而其实质是实现有与无的创造。

有与无是由知创造的,正如生与死是由人认识一样,进而善与恶也被认识了。善恶预示着人性的形式,它展开了一个人的世界。生的情感为美,死的情感为恶:创新的行为为善,停止腐败的行为为恶。善恶的情感以力量的作用而开创了新的意义。人以自我的力量和情感的方式实现了有和无的动力机制,而与天地合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所以圣人时刻使自己处于无的状态从而面对未知,做开创新生的事业,行自然力量的法则,他能够顺利的去做每一件事而不受到干涉。创新存在但不受它限制,实现自己的作为但从不持有它,创立功业但从不停止。正是因为不停止,自我的意志自然的恩赐才不会离他而去,从而把生的意志掌握在自己手中。

“处无”指的是人们的行为处于全力以赴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自然状态。此时所有的都被踩在脚下,只剩下一个运动的意志,无论所有的物质的形式还是情感的形式都统一在能力意志的形式之下。一些所谓的生的、难得的被甩掉了现在的束缚化成一致的能力作为。其中生使人获得更多的希望,放弃所得的东西使人踏实的一步步向前走,由此,人坚定了此时的意志,这些情感的自我的因素以其主动性的形式回归力量自然。圣人超越自我的情感和现实形式与自然一致,其具体的方式是将自我发挥到极限。从内心保持强大的欲求谦虚的态度开始,到外在所表露的强大的意志,以自我的知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自然进取的个体形象。知善知恶标志着人们情感世界的作用。善与恶的相对产生指示了个体存在的一个方向,而其相对作用则实现了情感的现实形式。这个方向就是自然的方向。情感的作用只能在其之中以其方向而实现,唯一不同的是它是以个体的主动的方式,所谓的快乐与痛苦的形式只是力量作用实现了某一个体进步存在的意义。此时力量作用与情感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合二为一,情感的意义虚无了力量的作用。于是只有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无不是表达了情感现在的位置。这是一个力量正在作用的位置,也是一个自我正在获得的位置。一切都在进行时。

圣人把握了无也就是把握了现在。此处的“不言”就是自然的力量行为和不言的法则。“不言”预示着自然的运行不受个体情感的影响,同时也表明个体的位置和情感的意义。个体只是自然运动中的一个体,它的情感就是关于这一位置的认识。其中爱恨情仇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与快乐的情感形式,就是对自然运行的感受。它的意义就是知。知我们自己,知我们在作什么要做什么。然而情感本身并没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具体的行为实现,则情感只能是痛苦,因为它脱离了自然成为个体固有的东西。

所谓的圣人就是能够把握自然实施自我情感欲望的人。它明白美、丑、善、恶的情感形式之下是同样的力量形式。自然的位序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它以进步发展的方向依次展列。这个方向自然地用得来表示,得善、得有、得情感。但如何得?“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就将所得化成无,然后去作有的事业。无的自然意志是否定、失去、毁灭其情感意志是恶:有的自然意志是肯定、获得、创造其情感意志是善。从自然发展的位序看恶在先善在后,从发展进步的角度看恶在后善在前,但无是开始,有是表现。

实现了有与无则实现了个体的运动存在,并以此展现了自然大道。个体以自我的意志而面对未知,其自我只是一个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运动个体,它无条件的归依于自然意志。

 

四:道的运动形式

道的运动形式就是突破现在。想要远行,首先要离开现在这个地方,这就是道的运动形式。

   一定的形式展现了具体的变化,实现了个体的运动。万事万物无不是这个运动的自我存在,而这一切本身就是道。道就是存在运动,其运动形式就是万物的运动形式,即一个力量作用的自我表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道,实现的是突破而运动存在的力量作用,其作用永不停止而至于无限,它面对的是未知,从而构成万物的原动力。万物以道而实现自我的形式,同时以自我的形式表现道。纯粹的运动形式就是道的运动形式,这是一个整体划一的意志。

“冲”就是突破未知的行动,或者说离开现在,它是以人类的感知方式所范畴出的一个能动性的运作形象。其所表示的方式是人类的,但其表示的存在却是自然存在,是力量的形式。“道”亦如此。或可理解成“道”存在于冲的能动性的运作之中,是“冲”的能动性质成就了“道”。此处,“冲”只是表述了一种性质,它有空虚、空间的含义,其中隐含着一种未知世界的意义。空虚与空间只是“冲”的结果,它真正的意义是将已知与未知联系在一起的能力行为。这是“道”的本能行为,这个行为构成了个体自我存在。在这个个体获得了自然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则就获得了“道”。“道”的性质就是个体关于实现其整体的性质。它包括个体突破个体和走入未知两种力量的性质,预示着个体现在的意义和个体过去、现在、未来整体的意义并存,且混一。

人的情感如万物的情感一样,都是个体的情感,人的形式同样是个体的形式,只有获得自然意志的方向才与道合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的意义不以某一类个体的情感仁义而改变,万物只是天地彰显自我意志的形式;圣人的意义不以某一个人的情感意义而改变,它使更多的人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在天地之中。整体的意志是个体存在的基础和方向,自然的法则就是个体意志的法则,但其运动则是整体的存在。

“仁”所代表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意义,“天地”则代表的是万类万物整体的情感和意义,也就是一个运动表现的整体。“刍狗”本意只是象征人们祭祀天地的一份心意,用来确立自我的存在,但此处则代表个体自我实现于天地之间的自然意义。生亦自然死亦自然,其作用与意义亦自然。这里突显出一个自然法则,它存在于人类的主动性之外,即存在于人类的情感意志之外。圣人理解了它的绝对性因而不受某一个人因素的影响,它使人主动性的参与自然竞争实现个体的极限发挥。

天地就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天地之间就是一个运动的场所,个体以其运动而存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中”就是运动,就是全部发挥的状态,或者说持续性不间断。全部发挥就是正在运动,即自然状态。风囊的运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回的运动,二是持续的获得,也就是存在。就是说在天地之间,个体只有运动才能获得存在。否则就是不存在,即消亡。这就是自然法。运动与获得是成比例的,运动越多获得越多。天地的意义在于运动,运动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就是道的运动形式,其实质就是否定自我现在的存在形式而实现纯粹的运动意义。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之所以能永远存在,只是因为运动才能永远存在。所以圣人将自己全部发挥后则更早的获得存在,将自己的因素排除掉则能更好的实现自己。这不是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私人欲求,而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愿望,圣人在运动之中实现了无的法则获得了自我最大化。自然公平的提供了无限的基础,它为人类追求无限而创立了空间。

无的法则是知的意志和理性,它战胜了自我。个体战胜了自我,则拥有创造万事万物的机能。它构成自然运动不止的意志,不受个体形式的限制而具有运动的能力。其无形无相无尽无期是它的象征。一切都在运动之中存在,一时的所得和意义只有放弃重归于自我运动才有意义。任何成功都只是现在的成功,只有站在成功之上才能实现自然无的法则,从而实现自然无穷的意义。无的法则充斥在多姿多彩的人类世界之中,圣人将形形色色的现在形式虚无掉而去把握存在运动。无的行为意志包含了对自我的认识,对现实现象的认识,对自然整体意志的认识,它的意义是创立超越的意志实现超越的力量。“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第十章)婴儿并不是弱小,他象征着最初的运动形式,那就是无,或者说纯粹的运动存在。他是纯粹的势能,犹如一个人集中精力而去做一件事从而排除一切干扰的状态,他是一个开始。这就是自然自强不息的品德。实现无的法则就是实现自然自强不息的品德,战胜自我则获得自然。人们行动的方式只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能再向前走一步吗?这个再一步跨出了自然行动的范围,它标志着自我行为的诞生。它承前启后完成了一个生命运动。“抱一”、“婴儿”从不同的方式方向描述了这个再一步的持续性。“再一步”的性质是获得突破现实的能力,它是新的能力的欲望意志。

    生就是创造,就是有。然而生与有的关系是不有,或者说不停止于现在的有,即实现无的运动状态。生生不息是建立在一次次无的基础之上实现的。表面上看是有的连续的运动现象,内在的玄机则实现的是自然无的法则和品德,那就是创造运动。

道的运动形式就是无的创造运动的形式,即将现在的一切踩在脚下。

 

五:道的纲要

知未知就是道的纲要,其实质是把握现在发挥现在,即发挥知而知。

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已看不见,我们称之为无形无状;听到更微弱的声音我们已听不到,我们称之为无声无息;摸到更细微的东西我们已摸不到,我们称之为无质无量。当我们的认识不能达到分别清楚的地步的时候,则成为一种未知的东西,它混而合一。这就是关于存在运动的知,其知以个体的意义获得,以自然地意义而获得无限。

获得知则认识了具体的道,发挥知则知未知。万事万物以其个体形式的变化表现出存在的形象,它们通过表现自我而展现存在,通过自我的形式变化而展现道。知在其个体的自我运作中,由其本能的形式获得,在获得自我认识的能力之后,超越本能形式而回归自然。“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德经》第十四章)“视、听、搏”只是我们所特有的能力方式,它们表示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去感知自然。然而我们现在所具有的能力是一定的,它的感知是有限的。它在这个能力之内给出了认识的不同形式,而在这个能力之外自然则回到了未知的混一状态。此处表明个体知的行为与自然并行获得实现。且表明知的性质只是一种能量形式。它以个体的行为形式实现,以自然方式存在。混一具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进步的未知状态,一种是不受现在限制而虚无现在所得的无的状态。这个两种状态因“视”的行为或“听”的行为或“搏”的行为而同时产生。它标志着一个主动性行为在自然之中的运作。当这个行为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即个体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我的时候,则成其道,或者运动存在。

道的刚要就是现在的纲要,是个体实现其作用的纲要。所谓的前与后以其现在的作用而存在,没有作用则一切都不存在。“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个体的存在运动之前并非晦暗不明,其后也不是虚诞不实,只是不能用具体的描述来形容。它努力使自己复归到无的强势状态,这就叫做没有任何形式限制的状态。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就是纯粹的力量状态。从前头看看不到它的开始,从后头看看不到它的结尾。根据现在的大道运行规律来实现当今的事物,就能了解原始的开始,那就是运动存在,这就叫做道的纲要。一切只在于现在的作用,它创造了世界。

当以现有的所得去创新的时候,所得的有就失去了它现有的形式和形状。它超越了自我的局限而以一种无形无状的形式存在。它是纯粹的动力是没有形体的自然力量形式。古今所有的存在都是这个力量的自我强大的存在。“惚恍”表示力量自我存在运动的这个形式。这个力量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并有能力突破自我的物质形式而使个体处于动态。这个动态不是一次性的,它是一次一次的力量作用连续而成。这个作用就是个体自我现在的作用。表现出的现象是动态和静态一次次的互换,它没有一直处于动态而虚幻也没有一直处于静态而虚无。“今”代表的是现在,现在具有融古往通未来的混一性,个体的存在运动就是现在的存在运动。只有抓住现在获得现在才能知道过去从而获得未来,道的刚要就是现在的纲要。其本质是运动存在而不止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道存在于具体的现实之处,它的奥妙以我们力所能及的能力表现出来。具体事物只是它此时一时的形式,此时它以个体的形式表现了运动的形象。万千世界个体纷呈,它们都以自我的形式展现了道。其不同的形式展现了一样的道的形象,用人类的语言从现象的角度来表示则是:主动性的谋定而后动、理性的循序渐进、力量性的斗志昂扬、飞跃性的容光焕发、现实性的实事求是、创立性的胸怀万物、自然性的整体把握。这个现象是有的现象。那么相对的无的现象呢?无的现象就是相对的黑暗、混乱、安逸。谁能从无之中创造有的活力?只有理解道与现在的意义的人才能办到。现在的意义只是个体形式的自然意义,它唯一的方式是充分发挥。

将自己完全发挥实现无的创造运动,则就获得自然意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人的意义在于善于把握道的纲要,即把握“命”,这是自然的命令。“命”就是“常”,就是运动,就是存在。以个体现实的具体的不足到以事物实现道的玄奥,它的意义不能以具体的形式来认识。道表现在形式之中,而知则战胜形式使道的意志彰显于个体的生活之中。知未知使人们谋定而后作,就像冬天过河一样准备好就去做,把握现在使人们循序渐进,在自然竞争之中斗志昂扬就是“复命”。人们不以所得自居则具有把握整体的能力,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自然则获得自己,这就是“明”。“虚极”实指全力的力量状态。此时所有形式的存在都发挥了,只有纯粹的能动性。这是爆发的前奏,其身处自然的运动状态,《道德经》称之为“静”。“静”是创造之物,它标志着个体整体的混一,或者说统一于存在运动。此时个体特有的形式化成存在的能力而与自然合一,或称作“归根”,这个根就是力量,即生命的能力。懂得“静”的意义并获得“静”是万物存在运动的开始,那么“命”与“常”获得表现。得到个体自我的有并把它融入自然进步之中则个体就获得了自然,从而实现存在运动。“复”不是往返,更不是重复,而是持续,它是再一步的新的力量的自我意志,其现象是生命现象。

“命”就是运动存在的命令,就是表现,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懂得道的纲要的人不止于现在的满足,他以自然的命令行事。

道的纲要就是“复命”,即实现运动存在。

    

六:个体意志与自然意志

自然的意志是一个整体的性质,即一个运动整体,个体意志由此获得表现。

个体的意志以自我的存在为基础,它必然以自我为方向,只有在其实现最大化时才获得自然意志。此时它以自我的作用融入整体融入自然。

随着知的发展与强大,个体的行为和整体的行为都发生了不同形式的变化,但力量意志不变。百姓并不是被治理的百姓,而是力量意志的个体百姓,而组织者更不是治理者,同样是力量意志的个体组织者。群体只是更大的个体,它使个体获得超自我的意义。群体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意志的个体所实现的是力量的混一,其形式是知的超级的形式,它使个体实现运动存在,而其整体作为一个超级个体则实现力量意志。“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群体的运动存在就是个体的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所表示的只是个体的意志能力,只是一定的认识,它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同时,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仁义的智慧的孝慈的忠臣的行为并不是整体的行为,它们的意义只局限在自我的方向,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于群体之内,只能以群体的意义而存在。如果被发展成能决定群体的东西,则群体就被个体的意志所左右。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决不是目地,它们只是一种力量意志的形式,或者说是一定的知的认识。自然地意志是存在运动,而不是某一形式的目地,或者是某一个体一时的意志、一时的知的认识。一定的认识一定的知代表的是个体意志的形式,它只是自然意志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不是目地,只有道是一切的目地。个体意志脱离整体就是失道,其现象是混乱,此时个体意志只是一个变化,它失去了运动性,那么必然的是消亡。

知的意志创造了个体的能动性,知的意志也创造了个体自我,突破个体自我突破知标志着人以自我的知获得自然意义。“绝学,无忧;绝圣弃智,利民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四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这是对知的个体意志的认识,如果受它限制则就脱离了道。“无忧”决不是就无忧了,它不是终了,而是一个更好的开始。“绝学”也不是放弃学习,而是不受学习所限制,其目的是为了行动。“少私寡欲”不是减少私利减少欲望,而是发挥私欲,减少短期行为,它面对的是一个更高的存在。这里所表述的是行动的绝对性,它不受任何因素左右而是相反它创造各种因素。短期行为的表现形式是私利和强烈的个体欲望,它们只有在不断的行动之中才能认识。以力量本能的面目确立实事求是的能力意志,减少短期的行为和欲望,则人以自我的知的形式把握现在,而力量释放本能以人的形式实现了自然意志。其真实的形式是:以力降十慧。

个体与个体的存在就是力量与力量的存在,其共同存在就是竞争。承认与排斥之间、善良与丑恶之间、威胁与被威胁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它们都只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同方向和意志的表现。这是自然发展所必然的形式,即力量与力量、个体形式与个体形式、自我意志与自我意志的战斗形式。正是个体之间的竞争造就了个体不停止于现在的动力。其意义是实现了自然永不止息的运动意义,其意志是自然意志。个体意志是自我,自然意志就是道。个体以其物质的形式自我的意志创立存在的真实,自然则赐予个体力量和无限的意义。道的存在形式就是运动,表现在个体形式则是战斗。它虽然不能脱离物质的形式不能脱离个体自我的意志,但是它具有脱离物质形式的能力和脱离个体自我意志的意义。准确地说个体的物质的形式是道现在的存在形式,个体自我的意志是道现在的能力意志。运动一方面突破物质形式实现动态,一方面依据物质的形式获得真实性。每一个个体的运动状态都是突破自我实现动态回归自我实现静态而连续的现象,其具体的形式只是动与静的载体,它的特殊性已不存在。虽然难以想象但它真实存在,并且在万事万物中始终如一。个体意志以自然意志而存在,以自然运动而运动自我,物质的现象以个体的自我意志而具有意义,力量变化获得了情感的形式。一切的状态都是战斗状态,所得与所失只是进入一个新的战斗状态。新的意义只有新的力量作用才真实,而行动在所难免。

个体实现其行为意志必然经历一个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是自然现象。然而这个自然运动的现象在人的意志力之下具有不同的感受,艰难与险阻视其情况具有不同的称谓,它们只是运动的进步性所创造的相对概念,完全不能独立存在。如果没有进步性则运动只是原地反复,这些相对性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它们的实质只是一个,那就是进步性。圣人只以这一点为天下万物的法则,并对自我从内到外做了认识,从而做到无与争锋。

自然的现象是一步一步战斗出来的,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存在。个体就是一个战斗实体,而道则是国家、整体、自然运动。获得整体性的力量就会表现,否则只能是消失。

 

七: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道就是其运动之道。可以用我们认识的各种词汇来表述它。

一切都是运动形成的,其力量意志就是道的法则。它产生了个体万物,塑造了个体意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整体的观念在此形成,这个观念就是本源,即运动整体。个体的意志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但是它必须以自己的存在去构成一个更大的存在而存在,它必须实现运动存在才是真实。这就是以个体形式实现的存在运动。这个运动所表现的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能动性的存在个体。它受个体的形式限制但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突破与被限制持续的运作构成了它存在的运动形式,也形成了这个形式介于虚实之间的真实性。

道就是一个整体意志的观念,即一个独立存在的意志。它必然的以个体形式出现但实现的并不是这个形式,而是持续的行为能力,或可称之为做大做强的能力。人、物乃至天、地都只是这样的一个个体形式,它们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大做强永不停止。个体的发展就是突破自我的实现,存在运动就是突破自我行为的持续作为。人突破自我而效法于地,地突破其物质形式而效法于天,天突破其运动形式而效法于道,道则效法于自然本源。个体以地的物质的形式存在,以天的运动的形式行动,以道的法则实现其自然意义。一个个体同时具有个体自我的意义、地的意义、天的意义以及道的自然的意义。个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从个体的意义来说它具有自我,从运动的意义来说它具有突破自我而趋于无限之势。做大做强构成其运动的意义,力量本能构成其核心自然。

物质形式的现实意义,构成人类世界的基础。力量作用的不同形式,实现了人类意识的现状。道真实存在并且具体到每一个体及其形式。以道的规则实现自己则获得确立,否则只能是败亡。个体存在就是运动存在,其实质是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作为。他一方面要实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突破实现脱离,确认实现基础,两者构成个体存在的现实性。具体的现象是一步一遂,即一步一步实现现在的运动而存在。道的真实性和个体存在的现实性是物质形式,所实现的是力量形式。

知的能力构成了人类世界,开创了力量的新形式。在智慧的光环下,人类的行为自由自主。“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厍。为天下厍,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就是实现无,这不是反复,而是新的力量自我表现的需要,或者说运动存在的需要。这是知的作用,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婴儿表示一种纯粹的状态,那就是能动性的状态,婴儿的力量形式可以忽略,但它强大的发展势能则无与伦比,其状态就是自然状态,也就是一个开始的状态。一切的形式只是形式,它表现了一定的知的认识和智慧,但其状态是能动性的状态,是力量能力实现作用产生运动而存在。知雄进而知雌、知白进而知黑、知荣进而知辱,其形式展现了这个过程。个体透过形式表现其意义,并在过程中获得其意义。自然的整体与个体是不冲突的,正是个体万物的自我奋斗创造了自然。圣人理解了个体从而把握了整体,知使人类的能动性主动性合二为一。

力量是一切的基础,但生命意义才是自然。个体只有将自己的辉煌容身于整体,才能获得生命意义。“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天地是运动的场所,它使力量作用获得表现,并以其有限性而获得生命意义。个体只是一个表现者,群体同样只是一个表现者,群体现实的代表了个体运动的意义和方向。群体是一个现实的表现平台,是个体力量作用的平台,它使有限的生命体实现无限的生命意义。所以万物的道理各有差异,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感到热有的感到冷,有的强大有的瘦弱,有的正在成长有的正在毁灭。由此,圣人去掉个人的成分,即,过分的欲望、奢侈的享受、安泰的生活而去把握群体的意义。

道法自然就是实现群体的意义而表现个体的存在,尽管个体的感受因其角度而不同,自我的感受在不同的阶段亦不同,但其自然意义相同。

 

八:力量的现实意义

力量的本能是破坏性,只有赋予意义才具有创造性。

自然的意义是创造,人秉承自然给自我的力量以意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第三十章)兵的形式是力量本能,是以人的形式实现的释放性,其结果只是强与弱的毁灭。这个最原始的行为意志构成道的原则,那就是强而不自居。力量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兵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强大的多样性,才有个体自我的情感形式。这是不自居的结果,是再强大的意义。“不以兵强天下”的含义是不以一时的强大而满足,从而给兵赋予新的意义以实现再强大,即实现创造性。没有意义的力量是邪恶的,它是毁灭的象征。个体的力量如果只存在于个体,那只能是毁灭。兵器只是破坏性的作用,它是实现无的人为性的工具,是个体意志的极端表现。然而,它是法,是力量法则。

人的形式就是知的形式,而知就是知力量。由力量法法,兵构成自然进步之中的自我虚无的环节,奠定了知及其主动性的意志。创造与发展所必然要面对的是突破,唯一不同的是突破只是相对的产物,它以新的意义改变现在。所以有道的君子不停留在破坏的阶段,而是以其为基础实现创造性。在这里首先创造的是力量,而后创造的是突破的自我,新的力量把持一切,从而才有勿矜、勿伐、勿骄、勿强,因为它处于运动状态。人确立了力量的象征,就是一个个体的力量所实现的意义。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认识人的力量作用和意义,能够翻过来认识自己的人就能认识万物。战胜别人需要力量,战胜自己需要知的认识。不丢失道的原则的人能获得持久的力量,即就是身死但它的精神永存,他赋予了自我的力量以意义。人的形式就是力量的形式。人们通过得与失而获得了知,此时的知只是以生理的本能形式对外在事物的区别。然而在这些区别之中知发现了自己,于是知进一步知道了知的存在和力量的存在。此时万物的形式包括人自己的形式都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个知的力量形式。唯一不同的是人以自我的形式持续的展现了它。人以知的形式去知万物、知自己、知道那关于整体的意志。其中关于力量的作用和意义的作用的区别构成了知的形象和人的形象,这个人的形象以其自强不息的行为意志实现了道的运作。

道无形无相而无微不至,它不是某一具体的事物也不是某一特殊的表现形式,它是一运动整体的意志。万物个体的存在意志以这个整体意志为意义,构成万物个体的事物以这个个体的意志为意义,道贯穿于其中形成持续的力量的作用。当人能够认识自己所获得的具体的东西的时候,就认识了万物以个体的形式所具有的区别。于是名称出现了。它标志着人以自己的形式去实现道的意义,其形式是对具体的事物分别认识。获得与失去突破了生理的需要展现了能力的需要。对事物的把握不再局限在得与失的形式,而是从力量的意义上整体把握,并遵循道的原则实现小的意义去获得大的意义。力量以个体形式自我意志,在整体意义的恩赐下超越了自我本能。自然大道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一个运动的整体意志。它养育万物但并不做万物的主人,万物归附于它也并不以它为主人。于此则形成了动态的关系。这个动态的关系不是原地的反复,而是实现由小到大的力量作用的关系。保持力量状态表示实现无的纯粹的动态,是一个自我战斗的过程。放弃对现在一切的欲望面对新的意义从而具有强烈的发展意志,它能够做大但从不认为自己已经做大,所以它能够持续做大。这是一个知的状态,即运动状态。知道万物知道自己也知道了知的能动性就是运动状态,而个体自我则处于力量状态。

做大做强的力量意志就是自然意志,拥有它,个体则就获得自我,并以此获得自然。实现力量作用则确立了我的运动状态,实现力量意义则可以消弭一切情感的知识的不利因素,其中的我则融一切形式与自我之中。现象是突破,结果是永无止息。

 

九:关于现在及其行为意识。

现在就是力量作用,它的实质是个体的力量存在或者说表现。物质的个体形式,生物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在。而其行为意识就是战斗。

将现在的个体的形式和意志力发挥出作用,即实现力量作用就是无,它表现了创造运动。在作用中一切的知的形式化作力量的本能形式,尽管知的形式多姿多彩,但行为意识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在战斗中表现自我而彰显运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时刻实现着无的运动创造,从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万事万物所实现的是创造的作为,用道的语言来表示那就是实现从无到有的作为,群体同样如此。然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个人只能以自己的作为融入群体。静标志着统一,由个体而形成整体。定标志着整体意志的表现,它预示着新的意义的确立。这其中有一个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和整体发展的统一性的问题。统一必须统一在自主发展之上,必须实现自主发展才能统一。从个体到群体实现整体就是道的人的形式。在群体这个统一的意志中个体获得了超越性的发展意义,而个人的现在的行为意识就是把握力量。

所有的存在都是个体的存在,所有的得与失都是个体的得与失,而得与失亦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自然万物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个体,它具有统一性而拥有自我。天地乃至万物都是获得了个体统一而拥有自我,或者说获得特殊性而独一无二。如果失去个体的统一性则自我瓦解而死亡。这个统一性是力量的作为,它的实质是运动存在存在。透过个体不同的形式其存在的是能力个体,抱去运动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力量的作用。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此时力量不同但个体意志相同。这个意志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自我。它的实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再生的连续性的,其所实现的是个体统一的再造。力量不同意义不同,新的力量构成现在的意义。运动中的现在同时具有过去与未来的因素,它具有通向未来的能动性又拥有过去一切的基础。认识到现在的三重性,则就认识到运动的整体性从而获得关于现在的行为意识。即同时获得得与失从而去构成现在的运动实质,就是说现在不存在极点或静点,任何事物都不能因为自我的完善而失去动力。

一定的能力获取一定的行为意识,对道的认识不同表现出的态度不同。真正获得了道的人,他表现出来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与失,而是自强不息运动不止的状态。从一个静态的角度观察则是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这是行为能力不够所致。从一个个体的角度来观察同样是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这是意识能力不够所致。道在万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行为意识的能力。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境界,其具体的表现是个体关于现在的态度。在所得面前是投出再运用还是先享受,或享受一部分投出一部分。行为与意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个体现在的状态。得道之人只是将行为与意识的能力发挥到极限,而不是得到什么奥妙的超能力,他得到的是运动的状态和自然的角度。这个角度实现了自我的神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这是一个关于存在运动的完美的表述,它的主动性突破性完全表现在现在。运动所创造的有则是结果,将这个结果化作力量则是无,那么,有生于无的力量创造,其实质是有生于有的自我虚无所化做的创新的力量。反就是自我否定就是获得新的力量,弱则表示知道面对未知所具有的发展势能。这是一个知而自知的行为,是一个关于未知的行为,知不但得到了自己它还得到了自然意志。

自我否定以个体意志彰显了自然意志获得新的动力,是道运动不息的规律;实事求是,是道发挥作用的行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的自我发展,有生于无的力量创造,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力量自我表现的意识和行为。这就是关于现在的意识及行为。

 

十:领袖群伦

物竞天择,个体的力量作用实现个体的存在。人类以知的形式获得了自然之道,而领袖群伦。

运动之道产生万物,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运动的整体表现,或者说其力量作用确立了一个存在意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自然运动创造了个体存在,那就是一,就是一个个体以其形式而表现。如:一块石头、一棵大树、一座山。其个体表现了一个运动整体,或者存在。它创造了一个阴,同时实现了一个阳。这是一个突破而表现的过程,“负”就是踩,“冲”就是突破,“和”则是表现。

一的存在意志标明了个体运动的方向,和突破创新身居第一的特性。现在的每时每刻都是开始,都是一个一。一标志着一个统一的意志及形式,那就是具体的存在,即个体。由道的无形到个体的有形实现了存在的意义。然而存在不只是存在形式,而是由具体的形式所展现的运动。一只是一个以具体形式实现运动的领袖。一二三,乃至万物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运动存在的过程。但绝不是产生了二一就失去了动力或者就不存在了,产生了三一和二就失去了动力或者就不存在了,产生了万物亦是。其自然现象是:一亦然前行,二亦然前行,三亦然前行。二只是一突破自我所创造的存在,三只是二突破自我所创造的存在,万物同样如此,因为始终只有一个现在。一二三只是表示作用产生的先后,实现运动的次序,而真正的次序是一率先突破并继续突破而前行,从而带动了二的突破,三的突破和万物的突破而运动存在。一的自然含义是创始而无终,其个体意义是领袖群伦。它承载着一个前进的方向,或者一个现在运动存在的方向。

运动的个体形式是否定个体的现在获得力量,实现自主的动态。阴表示个体所有,阳表示表现的意志,冲则指能动性的突破性质,它面对的是未知。它们共同表现了一个力量的自然现象。个体的情感是获得与失去的感受相对立,然而成功之人却能突破自我的情感,把握住失去之时所创造的机会。万物的存在运动分两类:一类是失掉自我获得道而拥有持续的能力,一类是获得自我失去道而放弃发展的机会。个体必须认识到它不属于现在所得,它属于自然运动。

个体的存在及其形式以其作用而实现,美好就是其作用的强大状态,同时也是其欲望的强大状态。自然的规律不以人而改变,人的主动性更不能受自我的知所限制。依照自然规律办事就是知,且是不受自我现在所知限制的知。不为一定的知而为就是不受一时的因素所影响,而是发挥掉它,它的实际行为是与自然合一取得最大作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学习与行动构成了个体自我的两个方面,学习表示主动性的意识,行动表示主动性的能力。两者相得益彰,知识运用能力,能力创造知识。其过程形成了一个发挥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之中孕育出了一个认识能力,个体认识到掌握知识的作用和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的区别。掌握知识是掌握自然事物的知识,发挥自我的能力是以自己的能力发挥自然事物的能力。其中个体意志在事物发展运作中获得认同,并以此实现超自我的意义。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实现超自我的意义在于减少个体的因素更多的发挥事物的知识。这就是为道,既发挥,以至于全部发挥。其“无为”的方式就是实事求是的方式,就是事实求是的表现,而表现最大化。

圣人以物质形式的力量变化,站在个体自我意志之上,以运动存在而站在自我的欲望之上。他实现自然进步的意志,并创立个体整体的形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以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治理不是平安与静止,更不是权力与管制,而是服务与发展。单纯的服务是不存在的,只有服务于发展服务才有意义。但是是治理者在发展还是被治理者在发展?圣人已将自己的心放弃了,他“以百姓心为心”。此处确立了治理的意义和发展的对象,然而方式呢?圣人采取的是力量自我的自然发展方式。圣人不刻意为善也不刻意打击不善,不刻意为诚信也不刻意打击不诚信。善良的百姓圣人很好的对待他,不善良的圣人发挥他善的方面,于是天下就能得到善。诚信的人圣人信任他,不成信的人圣人发挥他诚信的方面,于是天下就得到了诚信。圣人治理天下,使人人都发挥自我实现有序竞争使天下充满动力。在个体的力量作用之上,实现整体的力量结构和意志。

一切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发挥之中才能完善。“歙歙”就是互动就是竞争这是力量本能,圣人给它以运动的持序来发挥它,使每个人时刻保持强大的动力。这个秩序就是整体运作或者持续运作,它使个体运动起来。圣人放弃了自我形式和欲望而以力量意志创立整体的表现获得万众瞩目。

“孩子”象征圣人处于自我虚无的状态,但他代表着整体的运动状态,或者一个开始的状态,其现象为服务,其实质为领袖。

十一:用兵

用兵,就是善战。个体的形态就是战斗的形态,存在就是战斗本身,这是自然大势。

兵,就是力量形式,它是实现个体意志的基础。和平就意味着战争,即,战胜你的对手,开创一片天地。智慧使战斗的形式复杂化,但战斗的意志不变,力量的终极形式不变。

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或者说善与恶,这是人的情感形式的运用,人以其情感而生活。然而善创造了一个存在,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不存在,或者说恶。善恶是相对存在的,它们以人的情感形式表现了自然的存在与运动。那么,人以善而生活以恶而生活都不是人的生活,人只有同时战胜善与恶回归自然大势才是人的生活。同时战胜生与死,人则突破情感的形式获得力量的表现的意义,其意义为自然。“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抓,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生是有限的,但它是用来发挥的,只有把握住生命力量的人才能获得生及其知。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威胁,同时创造知的形式,它以知的形式构成生命的自然意义。那么,善于把握自己生命力量的人永远使自己处于强大的地位,在地上行走不避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带铠甲与兵器。犀牛的角伤害不到他,猛虎的爪子伤害不到他,士兵的刀枪伤害不到他。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给别人留下伤害自己的机会。

做大做强战胜生与死,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做到,认识运动的规律从而把握自然大势。这个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天下万物自我实现其存在运动与自然运动的整体认识,二是情感形式与力量形式及其存在运动的整体认识。知道了万物的根本也就知道了自我的根本。此时个体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看清了自身的局限而走入自然。个体所见所知是一时的是一定的,不能用一时所见固定的知识去指导一切,不能用情感代替自我。只有将个体所得放入自然运动之中才能获得生命意义,那就是实现力量形式。透过个体关于现象的一切的知,只有个体的力量和自然之道。力量遵循道的原则以物质的形式实现就是存在。其中知的作用有二:一认识自然规律实现个体的力量作用,二认识自我及自我知的情感与道德意义。知的过程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犹如生的无知一样被动的获得生及其需要,再从这些无知的东西获得知并将之发挥出去。这个过程创造了自我意识,也创造了真正的生的意义。生确立的同时死已确立了,它创造了生的真实性,一切都因为死的存在而获得行动的意志。个体的知的情感更多的是关于死的感知,由对死的知使个体的力量回归自然,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力量的形式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

力量以实现自我的作用为意志,正义是人类特有的力量形式,它以实现整体的作用为意志。人以知的方式实现了兵的作用,以情感的意义实现了自然意义,知的智慧造就了整体意志。“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整体意志就是运动存在,其“正”就是力量形式。国家必须有力量才能表现,它的具体形式就是表现自我的力量形式,其实现的是自然的意志。“奇”就是未知的形式,突破的形式。“兵”就是力量。有此三者则实现一个运动存在的国家,它表现自我。这是一个以个人的知的智慧而回归自然的过程,它不是本能的发挥而是主动的发挥,由无的创造运动而回归自然。其中情感形式转变成力量形式,其意义是由人的情感形式而实现自然用兵。

自然用兵在于个体自然,在于自由意志。它没有过多的忌讳,没有特殊的形式,只有力量自然从而法令明确。圣人在一个更大的意义上服务于民,民众则自主的发挥其力量作用,力量自然地完成整体意志。在其中,以自我突破的自然意志治理国家,以打破常规创立于未知的形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作用,以无中生有的创造性获取天下,就是实现整体运动。整体运动在于个体的力量意志,在于对外的力量作用。人人都以发挥其力量作用而存在,个体人表现其战斗性而自然而然。以表现的意志才能统一不同的个体,而国家的意义就在于使这个共同的意志得以实现。个体在其中获得超自然的意志,但是这不是国家所为而是个人所为,是国家允许所为。人人都是战士都是兵,这是自然用兵,各行各业都是战场。

现实就是个体的力量本性,它秉承自然而创造了个体存在,同时创造了生活。生活就是战斗。认识它拥有它很容易,发挥它突破它同样很容易,然而以它融入自然突破自我则很困难。圣人实现的是自强不息的澎湃意志,他使力量本性具有生命意义,使人自我的个体意志回归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运动存在,具体的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善战。

如果说力量是自然界的真实,那么兵就是人类社会的真实,因为人类社会是超级的运动存在。能力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实现,表现其力量作用就是自然。万物亦然。力量的本能形式,个体的兵的力量现象,创立了这一切存在的基础,它使一切运动起来。

 

十二:把握现在的先机

一切只在于现在,而现在在于自己。

认识自己的运动性,把握自己的力量作用及其自然意义就是先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把握先机而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如何把握呢?只有一条那就是从现在开始。然而其关键是不停止。这之中有两点认识:一是突破现在的认识,二是融入自然进步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才能始终拥有强进动力的认识。认识到这两点就不会失掉什么,也不会受什么限制,更不会做不好什么。他的行为从而具有持续性,因而创立先机。“为之于未有”表现了人对自我和大势的同时把握,它预示着人存在于自然运动之上或者之前的真实现状。

道就是透过一切个体的情感的形式,实现那本能的力量形式和意志。“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时候懂得道德原则的人,并不叫百姓如何具有远大理想,而是希望他们从实际出发实现自我的利益。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在于他们不务实所思所想不符合生活需要。所以,以崇高的理想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患;以实际的生活需求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必须懂得这两种方法是国家兴与衰的模式。永远记住这种模式,就掌握了获得现在的道理。获得现在的道理影响深远啊!它与具体的事物要求不同。从具体的生活要求做起则可获得持续的动力。

一力降十魔,力量代表真实,道的运用就是把握现实的力量。“愚”就是力量,实指最基础的力量形式,或者说现实。人们所谓的聪明才智不能越过这个界限,一定的力量只具有一定的知。人一次只能走一步,这就是现实。人们将从实际出发和不从实际出发制定成模式来对比它。道的意义在于给这个知以生命使它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具体的事物发挥现在的能力而创造新的力量意志,这就是治理天下的玄德。它具有深与远两种创造能力,深指空间的无限,远指进步的无限。此时个体的意义已不同于个体本身,新的力量意志代替了现在的力量意志。

自然地意义是运动,它由个体的形式表示,但表示的是运动存在。“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道就是自然运动之道,它无限的大,大的什么都不像。这是对无始无终的存在运动的认识,并以此而认识到个体存在的品德。没有什么东西能和它相比,但却具有它的品德:一是容纳各方的胸怀、二是发挥所有的力量从不浪费、三是不以所得自居不以天下自居而是使它们实现发展将自身放在后面。

大得什么都不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大,这就是自然意义。因此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它不在于个体的存在,运动超越于现在的领域而运动,其意义不只在于此。大的内在的机制强大有效,它在形成强大的力量的同时形成了强大的意志,两者有效结合实现了运动现象。得道就是获得这三个品德,它们表现的是现在的行为,并确立关于现在的意义。通过这三个品德个体具有战胜自我的能力而融入自然,其关键是把握了现在的先机,事实是完全发挥。

自然的意义在个体的形式之中,在个体的经验的知之外。

 

十三:小国寡民

国家再大,人口再多,祖先遗留的再丰富,但不能突破自我,不能发挥运用实现力量表现的,就是小国寡民。

力量与智慧成就了人的形式,但智慧不是终极,智慧只是力量实现自然意志的新形式。不认识这一点的人必然导致力竭,认识这一点的人则具有持续的力量。这两种人,一个最终受其害,一个最终得其益。知道知的局限性又知道以知换取力量的人,必然得到力量源泉,获得自然意志。其一步一步的运动虽然弱小但其自强不息的运动势能则波及无限。面对未知人始终处于柔弱的地位,面对已知它处于最强大的地位,然而人代表的不只是一时的强大而是生的意志。一切在于进步运动,就是说一切在于获得生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强大,但不在于强大本身,而在于强大的意志。它不受此时此刻强大的限制,而永远发挥从弱小到强大的能动的意义。这就是生的意义。

受所得所影响,受所知所限制是一种非生命的状态,尽管所得和所知是一种动态行动,但是它只止于现在。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已经处于被动,他的生命意义已经丧失。当个体受物质意志左右的时候,当个体受所知及其情感限制的时候,则就处于相对的静态,或者说病态。“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人们的知永远只是一定的知,认识到此才能认识到不知道。认识到不知道标志着现在处于运动状态。这个运动以知为形式而知不知,力量的作用自我的情感意志得以实现。

天道自然就是无限而强大的作用,生命领略了它并运用于现实之中。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作用与意义只能是毁灭,它的庞大地形式所面对的只是消耗,仅有的意义微乎其微。一个渺小的生命他虽然微小,随时都有可能死亡,但它所具有的生的意义却是自然意志,它代表着希望和光明。“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以乘之,虽有甲兵,无以阵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国家失去进步的动力就会变得弱小百姓失去知未知的能力就会孤陋寡闻,即使有先人留下的大的工具也没有使用的欲望和勇气,百姓对生活失去信念而被动的让死亡来主宰一切只知安于现状而不知变化,虽然有船和车,但没有乘坐它们的需要和作用,虽然有士兵和武器,但没有使用它们的欲望和目的。他们的生活一步步在退缩像是要退回到远古那结绳而用的时代。百姓只是满足于自己所能吃到的食物,满足于自己所能穿到的衣服,满足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地方邻里之间失去了互通有无的自然需要相互能看得到,鸡鸣犬吠也听得到,然而百姓活到老死,彼此也失去了往来的意义。

失去力量本能、失去行动意志的国家和民众只能是小国寡民,祖先遗留的再大再多也只是一定的具体的东西。在自然进步的洪流之中具体的东西只能用小、寡、死的来形容,失去知不知的能力和意志的人只有面对死亡一种意义。此时一切的变化只是被动的以自然地淘汰规则而存在,个体的意义以及自然那生的意义已不复存在。形体再大人数再多然而意义不同,没有生意没有突破自我的意志没有新的东西的获得它只是一个具体的死物,其存在只有一个形式,即消耗。形体再小人数再少然而生的意义使他突破自我,走入无限的有为意志获得无限的未知意识使他不局限于现在而为大。真正的大小不在形式,而在力量的能动意志。其生的意义不在于所得本身,而在与所得的新的意义。其品质不在于善和好的现在状态,而在于突破现在突破自我的未知的状态。其作为不在于有为的某一次,而在于有为的不同。

力量意志和自然是同一个名词,它不受任何一种个体知的形式的自我的限制,并以万物个体的知的形式存在而真实。善指的是完美的行为,它具有善良的意义,但核心是强大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它不需用漂亮的语言来说明,不需要知的智慧来表彰,进步存在说明一切。知进而知不知而知有为,知有为而知力量意志进而知自我意志而知自我生的意义,于是知知知。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